电影罗生门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拍摄,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影片拍摄于1950年,并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的金奖。
它的成功可谓标识着非西方电影开始进入西方电影主流中去的一个过程,黑泽明对镜头娴熟的运动令其至今仍是广大电影学院的必学经典之一。
故事描述了一个强盗偶然间因色起意,强行和武士的妻子发生了关系,而故事最终以武士的死亡,强盗被抓,妻子逃离作为结局,但其中的经过却遇到了四个完全不同的版本的讲述。
在破败的罗生门中,我们窥视着真相,谎言和人性。
第一种版本是出自强盗多襄丸之口,在强迫女人和自己发生了关系后,正准备拍拍屁股走人,想不到女人跑过来央求他,要他和自己的丈夫决斗,而自己将跟随那个活着的人在一起,他狂傲地称自己和那名武士大战了23个回合,并且在公平的决斗中杀死了他,而女人则在决斗的过程中不知所踪了。
第二个版本出自潜藏于寺庙中的女人之口,在强盗凌辱完自己后,她悲痛欲绝,当她想从丈夫身上获得些许安慰时,迎接自己的却是丈夫冰冷的眼光和厌恶的神情,她无法忍受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昏倒过去,醒过来时,丈夫身上插这种自己的匕首,而自己也自知无脸见人,躲了起来。
第三个版本则是出自被武士的灵魂附身的巫婆之口,在他的口中,妻子不仅没有丝毫的抵抗,反而享受其中,强盗要求女人跟自己远走高飞
女人自知已辱没了身子,即便和丈夫回去之后,日子也不会好过,于是决定答应强盗的请求,但她要求强盗将自己的丈夫杀了,隐埋事件的发生,但强盗反而拒绝了她的要求,并交由自己处置,自己在极度心寒之下,不愿再相信世人,取刀,自杀而亡。
当众人都被弄得一头雾水时,樵夫缓缓说出了自己看到的一切:
前面基本都是事实,但在这个版本中那个武艺高超的强盗多襄丸变成了一个低声下气,苦苦哀求女人原谅的地痞无赖,而武士呢,哪有什么武士道的荣耀,他将妻子直接送给了强盗,像扔出去一块破布那样简单。
女人呢,我觉得这两个镜头的对比最能体现她的身份的转变:
在前一张中女人还是骑在马背上的圣女形象,是两个男人围绕的焦点,而下一张中就成了一个无用的的荡妇,是一个多余的人。
最可笑的是最后的打斗场景,根本没有所谓的刀光剑影,也没有保卫武士荣誉的自刎,有的只是贪生怕死,恐惧以及懦弱。
在这个版本,抹除了这个故事里的所有浪漫色彩,只剩下两个丑陋但真实的人。
但樵夫描述的就一定是客观的现实吗,恐怕也不尽然,在武士的自述中,讲到了一个在自己濒死的时候,不知是谁拔去了自己胸口价值不菲的短刃,而从樵夫的反应来看,这个人无疑就是目睹了整场经过的樵夫。
强盗为了虚荣和自己的名声撒了慌
妻子为了忠贞和自己的无辜撒了慌
武士为了道义和自己的尊严撒了慌
樵夫为了财宝和自己的贪婪撒了慌
每个人都趋利避害,去隐蔽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去强化对自己有利的,他们都努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却意外展现了人性的丑恶自私
2.经典的"罗生门"抛开故事的内核不谈,为什么说罗生门经典,
第一是镜头,黑泽明对镜头的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乔治卢卡斯,科波拉的教父系列中都有对黑泽明的借鉴,被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誉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随便拿几个镜头举例
这段樵夫走路一共由16个镜头组成,除了对主体的运动跟拍外,还采用了大仰拍,大俯拍,近景,全景等等不同的位移视角,在当时摄影机极其笨重的情况下,仍很好地呈现了速度感,无怪乎在威尼斯电影节中称它为:第一次把摄影机搬到了森林中。
这个镜头,其实就很好的交代了多襄丸和妻子之间的关系,俯视本身就带有文学里的全知视角的意味,居高临下的多襄丸是强势的一方,是猎手,而处于画面局部的妻子则是完全不知情的,是猎物。
黑泽明对于环境的运用也到了极致的追求,据说,在拍摄《战国英豪》时,他为了拍一个满意的天晴镜头,足足等了100天。
像罗生门中,妻子的脸在暗光,明光处不停地穿梭,也意味着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第二是它打破了一种传统的叙事结构,在以往的的电影中,闪回=真实的回忆。
在以往,电影和观众之间由于隔着一堵墙(第四堵墙),也就是荧幕的存在,观众往往在一个叙事结构中是全知者的存在,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猜测着未来会发生什么。
像希区柯克著名的炸弹理论,在故事开始前,向观众展示一个危机,观众知道,但剧情中的人物并不知道。而这个危机似乎随时都可能爆发。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悬念和故事张力。
而通过这种情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演就能带动观众的情绪,催发剧情的推进。
但罗生门把这个结构完全打破了,它构成了双重欺骗,荧幕之内和荧幕之外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能理解这部电影的原因,在整个故事中,根本没有所谓的单一的真相,而是被穿插,包容,混合在多个故事中。
3.什么是真相这里说的真相不是影片中的故事真相,老实说,我也不在乎这个影片的真相是什么,正是这种开放式的结局,才让这部电影充满活力。
我们总会把真相当作一种客观存在,就好像世界上某处就一定有一个恒定的,永久不变的真相存在。
我们对真相的态度就像名侦探柯南里面说的:真相只有一个。
但罗生门则揭示了另一个可怕的"真相":真相只存在于叙述中,而叙述中一定包含主观色彩。
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立场,情感倾向,偏好特征等等物有意无意之间歪曲事件本来的面貌,或许,世界上唯一的真相就是没有真相本身。
再往大一点说,历史就一定客观,公正吗,恐怕也不尽然,拿破仑曾说:历史是过去事件中人们选定并同意采取的版本,福柯在历史与人民的记忆中也描述历史是胜利者的书写特权,我们的历史其实都是官方的历史。
我们记住了什么,我们遗忘了什么,或许,一切的一切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吞没在无尽的残垣底下。
写在最后或许,还有些值得庆幸的是,在罗生门的最后,导演补上了一段在原著中从未出现过的场景,樵夫领养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走出了罗生门,而此刻,雨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