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关于五姓七望的说法众多,总结来说五姓主要指的是李氏、崔氏、卢氏、郑氏、王氏这五大姓氏,而其中李氏又分为了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两个分支,而崔氏则分为了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而其余三家则没有那么多说法,就是简单的范阳卢氏、荥阳郑氏,以及太原王氏。
至于七望,则是指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七个郡望,分别是陇西、赵郡、清河、博陵、范阳、荥阳、太原,这七望之中,除了赵郡之外,其余六处几乎处处都是一知名姓氏的发源地,而后来赵郡也衍生出了赵郡李氏,而此外的陇西李氏,更是被唐太宗李世民追溯为自己皇室家族的本根,在氏族志上特别标注。
这五姓七望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的相关资料,甚至直逼周朝时期,而历代以来,这五姓的历史庞大,千年世家的称谓或许有一些狂妄,但是这五姓世家却又大多数都有数百年的历史,
数百年之间,王朝更替天下动乱,但是不管天下怎样动乱,这些世家却向来稳坐泰山,甚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天下怎么乱,实际上让世家伤筋动骨很难,而天下动乱,真正受苦的始终都是一些穷苦百姓。
而五姓七望这种说法,最巅峰、也是最后辉煌的时期应该是在唐代,那么唐代的五姓七望应该是哪几家?实际上他们依旧是我们上文提到的几家,他们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
数年来,这五姓七望之间,彼此之间互通婚姻,以此来巩固彼此之间关系,这种情况持续了很多年,甚至一直持续到唐代的结束,而说到唐代,那就不得不说一下唐太宗李世民和这五姓七望之间的恩怨纠葛了。
唐朝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成为了整个天下的君主,而关于李世民的姓氏,可以追溯到陇西李氏,但是即使如此,五姓七望之间,仍然不屑于与皇族通婚,这是为什么呢?或许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而历史上对于这一点,也是众说纷纭。
个人认为,比较靠谱的说法,应该是李世民这一脉,在先祖时期,应该是个鲜卑人通过婚,所以在五姓七望看来,虽然李世民是陇西李氏的子孙,但是李世民的血统不纯正,所以就拒绝和李世民通婚,这应该是历史上,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
唐朝时期,李世民在位期间,对于五姓七望多有打压,但是五姓七望仍然是我行我素,李世民对于这种现状也是感到有一些无可奈何,虽然李世民并不依托于五姓七望,而朝中效力的也都是关陇集团的大臣,但是在地方上,五姓七望的影响力甚至要大于李世民。
所以李世民在位期间,一直对五姓七望进行打压,但是效果一直不佳,这种情况持续到唐高宗李治期间,唐高宗李治甚至下令,五姓七望之间不得通婚,但是五姓七望甚至都不理睬李治,继续我行我素。
同时,这条政令颁布之后,五姓七望反而在民间的人气越来越高,甚至直接影响到了朝堂,盛唐时期有位宰相,名字叫做薛元超,他曾经这样说:“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也。”由此我们可见,那时候的五姓七望的影响力,到底有多恐怖。
那么五姓七望一直都是这样狂傲的么?实际上在唐初期,的确是如此,五姓七望盘踞一方,甚至可以直接影响政令实施,在地方上五姓七望的影响力,丝毫不弱于皇权,而五姓七望彼此之间互通婚姻,关系盘根错节,很多时候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在李世民时期,都是一件让李世民很头疼的问题。
不过五姓七望也不是铁板一块,五姓七望各个世家发展这么久,也是不得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唐初期的时候,唐朝的开国元勋房玄龄的妻子就是五姓女,出身范阳卢氏,而等到了唐中期,天下动荡程度,甚至直接影响到了五姓七望的各个世家。
所以这个时候,五姓七望的子弟,纷纷出来参加科举为官,这种事,如果放在唐初,五姓七望是不屑于为之的事情,但是奈何形式比人强,五姓七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从唐朝科举制开了先河,到科举制彻底的成熟,诸多的寒门子弟的崛起,也就渐渐地断绝了五姓七望掌控人才晋升的路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姓七望对于地方和朝堂的掌控力,也在逐渐的衰弱。
在朝廷的引导下,在唐朝科举渐渐地成为了多数人唯一的晋升渠道,五姓七望对于科举的影响或许还是有的,但是在时间的推移之下,这种影响在逐渐的减弱,另外再加上唐末的黄巢动乱,五姓七望再次遭受到打击,逐渐随着唐朝的没落,五姓七望也是逐渐没落了,五姓七望的说法,也就逐渐的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
五姓七望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存在,曾经的五姓七望盛极一时,甚至狂妄到可以枉顾皇权,甚至连李世民都拿他们没办法,但是五姓七望仍然抗不过时间的推移,五姓七望狂妄的资本是什么?追根到底实际上就是人才。
唐初期,经历了从隋朝以来的动荡,到唐朝为止,整个天下都在一直打仗,导致了民生凋敝,这个时候的人才来自于哪里?不可能是寒门子弟,只可能是前朝大臣和各个世家士族子弟,所以这就是五姓七望狂妄的甚至藐视皇权资本。
不过好在李世民的关陇集团班底还算厚实,扛过了这一段时间,关陇集团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唐朝的发展争取了发展喘息之机,不然如果还是任用五姓七望子弟,恐怕唐朝还会是世家的天下,寒门子弟还是永无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