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蹈圈流传着一句话:“舞蹈是吃青春饭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伤病影响,舞蹈演员们有的进入学校、有的进入娱乐圈……舞台距离他们越来越远。但总有一部分人凭借自身努力,冲破舞者年龄的极限和束缚,延续着舞台上的不老神话。
陈爱莲就是其中之一。今年80岁的她再次登上舞剧《红楼梦》的舞台,饰演一位年龄跨度超越半个世纪的角色——林黛玉。
△ 2019年7月6日,北京,陈爱莲在舞剧《红楼梦》中,浪漫化地演绎了“黛玉葬花”中“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意境。
80岁陈爱莲再演“林黛玉”
(图片均拍摄于2019年7月)
▼
排练
7月4日晚7点,北京大兴芦花路爱莲舞蹈学校,学生们已经放暑假,原本热闹的教学楼只剩下一层排练厅传出此起彼伏的声音。
“放暑假了,记得督促他练功,别光玩手机”,陈爱莲站在排练厅外一边整理练功服,一边面带微笑与前来接学生回家的家长聊天。
△ 陈爱莲站在排练厅门口整理练功服。
转身进入排练厅,陈爱莲第一眼就注意到排练用的道具没有按照正式演出时的要求摆放,她亲自搬动道具,将它们摆好。
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了,留下来的40余名学生瞬间进入了排练状态。之后,陈爱莲在把杆旁开始压腿、做仰卧起坐等活动热身。
△ 每天坚持练习两个小时的基本功是几十年来陈爱莲雷打不动的习惯。
“我们开始吧!”20分钟后,这位中国传奇舞蹈家站在排练厅中央和学生们开始进行大型舞剧《红楼梦》的最后一次排练。
△ 虽然在排练,但是陈爱莲的一招一式同样讲究,动作完成干净利落。
△ 陈爱莲在用探海动作表现黛玉焚诗的情景时,学生们站在把杆旁静静地观看。
当日,北京气温突破38摄氏度,陈爱莲要求练功时不能开空调,以免寒气侵体,落下疾病。
不大的排练室内顿时温度蹿升,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排练,面对排练厅中挥汗如雨的学生演员,陈爱莲丝毫没有放慢节奏的迹象。
△ 陈爱莲指导与自己搭戏的“宝玉”。因为每次出演《红楼梦》中“宝玉”的都不是一个人,所以陈爱莲在演出前,都会根据每个演员的特色,重新编排动作。
△ 演出前最后一次排练,陈爱莲为小演员们加油鼓劲。
一个月以来,由于过度劳累,陈爱莲身体状况并不理想,偶发的神经痛让她频繁地吃药,但她仍然不顾年龄坚持追求完美。
陈爱莲与“林黛玉”
陈爱莲1939年出生,祖籍广东番禺,10岁那年不幸沦为孤儿。1954年,她考入北京舞蹈学校,1959年以全优成绩毕业,同年主演了中国第一部芭蕾舞与中国舞蹈相结合的舞剧《鱼美人》,并因此剧而一举成名,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舞蹈家之一。
△ 陈爱莲与当年演出的剧照。
从1957年起,陈爱莲先后主演了《鱼美人》、《红楼梦》、《霸王别姬》等多部舞剧,是中国主演舞剧最多的舞蹈家,也是目前全世界活跃在舞剧舞台上年龄最大的主演之一。
1981年,42岁的陈爱莲第一次出演舞剧《红楼梦》,有人担心她年纪大,演不出14岁黛玉的少女情态。
在种种质疑声中,她反复研读《红楼梦》原著,还留心观察小姑娘的身姿神态,加之她自小的身世、敏感的心思和纤细的身材,多场演出下来,她扮演的黛玉形象便受到了普遍认可,这一演就是38年。
△ 《红楼梦》演出中,在舞台上表演的陈爱莲。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陈爱莲会“与时俱进”地对剧本内容进行复排,加入自己对红楼梦的诠释。
据不完全统计,舞剧《红楼梦》已演出超过700场,陈爱莲也被观众称为“活黛玉”。正如某位剧评家所言“爱莲之后,再无黛玉”。
“我爱角色多于爱我自己”
早上6点多,陈爱莲带着学生从大兴的学校出发去往通州文化馆进行合光、彩排。
△ 陈爱莲在现场与工作人员沟通舞台效果问题。
△ 彩排时,陈爱莲在入场口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演员的动作,眼神中露出了一丝疲倦。
△ 演出前,陈爱莲在化妆间找不到热水,干脆一口气把药都吞下。
△ 正式演出开始前,陈爱莲与小演员们在幕后活动热身。十几个小时的不眠不休,有的小演员露出疲态。
晚上6点,大型传统舞剧《红楼梦》公益惠民演出准时拉开大幕。陈爱莲和她的42名学生为观众带来了两个多小时的表演。
舞台上,她丰富的舞蹈语言、精彩的演技把林黛玉诠释得惟妙惟肖,伴随着观众阵阵喝彩,陈爱莲完成了连续旋转、踏步翻身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 在黛玉林黛玉进贾府一场戏中,陈爱莲扮演的黛玉活波灵动。
△ 透过薄纱,宝玉、黛玉和宝钗同框,丝毫看不出演员年龄的差别。
△ 陈爱莲向观众呈现黛玉葬花时的凄切和焚稿断情时的悲痛。
演出结束后,粉丝们怀抱鲜花站满了舞台,久久不愿离去。
△ 陈爱莲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和艺术感悟。
演出过后,陈爱莲特意召集了所有学生演员围着她坐下说:“年轻真好,你们要抓紧时间啊,什么叫初心,什么叫执着,我一个人好不叫好,我的热情全在于你们......”
“有人问我如何驻颜保养,我不爱听,我对年龄无感。衰老不是由于时光的流逝,而是因为梦想的毁灭。我的年轻状态就是不断奋斗的结果,我爱角色多于爱我自己,即使有一天我跳着跳着倒下了也是倒在舞台上……”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影报道
编辑 李凯祥 校对 陆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