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今滨城区滨北办的南街、市中办的高杜、彭李办的山柳杜村等滨州杜家族人聚居的村庄,男子几乎都有官衔,妻子则多数为诰命夫人。俗话说,三岁的孩子七品官,似乎都是官身,其实不然,这些头衔多数是因为封赠、恩荫来的,只是一种荣誉,要想真正走上仕途还有许多限制。要弄清楚滨州杜家到底有多少人为官,就要从明清两朝的官吏选拔制度谈起。
杜受田故居位于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南街。(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清两朝的官吏选拔是封建时代最为规范和严格的,有一套完备的制度,其核心内容就是科举考试,这是官吏选拔的主渠道,被称为正途。通过军功、恩荫、捐赠等进入仕途的,被称为异途,既非主流也难做高官,更被正途所鄙视。古人有诗,传为宋真宗赵恒所作,“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和基本道德准则。
科举考试分为考秀才、考举人和考进士。中了秀才,再经过选拔成为贡生之类,就具备了做小官的资格,高的可以做到知县;举人的出路就比较宽了,特殊的可以做到朝廷大员;读书人中了进士就到头了,成绩最好的到翰林院任职,差一些的到各部、省、府任职,最差的才担任知县。明清两朝的习惯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所以,一二品高官基本上是进士出身。入了翰林院,就被社会上视为相国了。滨州杜家“父子五翰林”,是了不起的家族。清末民国时期,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禁烟英雄林则徐、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等都是翰林出身。
绍德堂主屋。(图片来源于网络)
整个清朝,滨州共考取了28名进士,其中滨州杜家一门就9名。顺治四年(1647年),杜漺中进士,是清朝滨州第一位进士;1892年(光绪十八年)杜宾羽中进士,又是滨州最后一位进士。
明清两朝,滨州杜家共考取了12名进士,另有8名举人,327名秀才和贡生等,合计中科举者347人,这些就是杜家官员的基本队伍。至于多少基层官吏,连杜家人自己也说不清楚。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杜家第十二代孙、曾任山西大宁县知县的杜瑾说:“吾家自五世而后,仕进者不一,爵封者多有,若名列太学,声誉黉宫者,尤不可枚举也。”而这个时候,杜受田还没有出生。
杜受田身穿官服坐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1930年底,滨州杜家正七品以上官员91人,其中坐镇一方的知县以上,各部、府主管一方事物的正七品以上官员有39人。除去12名进士外,比较知名的还有:杜伯达,浙江鄞县知县,贡生;杜侗,浙江宁海县知县,贡生;杜述先,内阁中书舍人,监生;杜绍先,云南曲靖府通判,贡生;杜非几,湖南衡州府教授,贡生;杜琅,直隶东安县、陕西甘泉县知县,贡生;杜瑾,山西大宁县知县、直隶正定府同知,贡生;杜鸿图,江西婺源县知县,贡生;杜鸿勋,江苏江淮卫千总,秀才;杜光瀛,登州府教授,举人;杜贵,直隶通州卫千总,武举人;杜恩禄,盐山县知县;杜恩绂,兵部主事,监生;杜家桢,唐山、邢台、广宗等县知县,监生;杜家梅,广东盐运司主事,监生;杜秉纶,民国阜新、建平县知事,秀才;杜荫檀,毅军军需正、北洋陆军少将;杜律,山西太原府通判,贡生;杜词,济南卫镇抚;杜彤辉,江苏长洲县知县,贡生;杜受廉,四川渠县、河南项城等县知县,贡生;杜翚,户部主事,贡生;杜翃,河南太康、灵宝知县,陕州直隶州知州,贡生;杜庭璞,刑部主事,监生;杜庭珏,太常寺主事,举人;杜庭璆,刑部主事、广东罗定直隶州知州,举人;杜旻,直隶沙河县知县、顺德府同知,举人。
耕读传家诗书长,道德品质真文章。新中国成立后,滨州杜家英才辈出,特别是北洋陆军少将杜荫檀之后均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毕业的高级科技人员。在滨州比较知名的是滨州地区人大工委原副主任杜鸿三,而滨州地区公安局原局长、党委书记杜从建则是甘肃巡抚杜承式之后。
责编/杨孟子 审核/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