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有为到底哪个对”?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其实是不理解什么是“无为”、什么是“有为”。当理解了这两个概念,问题也就解决了。
首先,对比“无为、有为”,要在某一个范畴内去对比。哪里说无为最多?当然是《道德经》说无为最多,而《道德经》是所有人都推崇的经典,顶礼之、膜拜之。所以,我们就从道德经的视角去解读无为和有为。不这样的话,就永远是似是而非。
下面,律师就来说一说你可能从未没看过、听过的一些东西。
你能看到的对“无为”的解释,都是在说,不能勉强,顺其自然,不强求、给人一种云淡风轻,看破红尘的感觉等等。此种解读是在走入了一个误区。
《道德经》通篇都在说规律的重要性,也就是“道”的重要性,要遵从规律,那么这里的“无为”意思即是遵循客观规律,不妄为。
这里的不妄为,可不是什么不能勉强、不强求、顺其自然,云淡风轻。
问道修仙是无为,红军爬雪山 过草地 万里长征也是无为。寄情山水是无为,为了革命英勇就义、慨然赴死也是无为。
为什么?因为都是遵循了客观规律啊。问道修仙是遵循了身体潜能的规律;爬雪山 过草地 万里长征是遵循了先生存、后发展,为了革命坚持到底、不畏惧任何艰难的大无畏精神,背后是深刻认识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然后毅然选择了革命道路。
特别是后一个,看似饥寒交迫、力挽狂澜,其实也是无为。看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毅然承担,不去考虑自身患难得失,而是心心念念苍生大众。此种大勇,就是真正的无为。
为什么英勇就义,慨然赴死是无为啊,因为这就是客观规律,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只有达到无为的境界,才不会害怕死亡。而汉奸在被枪毙时,有人能做到慨然赴死吗?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其本身就背离了规律,所以必然是惶恐无助、六神无主,恐惧死亡。
当慢慢的能达到与规律合为一体,那自然就能料敌在先,选择最优的方案,自然就胜券在握,慢慢的也就云淡风轻了。但那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等等过程,也是无为。
可不能光学了个云淡风轻的皮毛,而不去学那痛苦的挣扎、历练。
为什么要用如此举例,去说明“无为”啊,就是要给你当头一棒,别再沉迷于悠哉悠哉、沾沾自喜之中了。事情一旦有变,你那悠哉、自喜就荡然无存了。那种感觉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站在《道德经》的角度,“有为”就是将自己意志强加在客观规律之上,而规律是无法改动的。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南辕北辙。
何为自己的意志?不去世间、考察,然后就我以为是这样的。不虚心学习、请教,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就指指点点。恐惧、担心、贪婪、欲望等等,都是自己的意志,都是在背离客观规律,都是“有为”。
怎样才能遵循客观规律,就是实事求是啊!
所以,放在《道德经》的范畴,这个问题很明了,就是以是否能认识、遵循客观规律去划分“无为”和“有为”。这里谁优谁劣一目了然。
但提问者往往是将《道德经》中的“无为”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有为”放在一起去对比。年轻有为,有为青年等等,这个有为可以理解,但是其理解不了“无为”,而“有”和“无”又是如此的对立,自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听那些大师讲什么“无为”、“有为”是不是越听越糊涂?因为他自己就搞不懂,怎么能说明白呢。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