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K12素质教育市场发展风起云涌,相关概念越来越多,除了机器人教育,你可能还会听到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诸多概念,一些机构索性把这些概念混为一谈,相信很多人已经彻底被搞蒙,今天我们试着来理清这些名词的关系。
01
机器人教育
首先来看机器人教育,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机器人相关科学逐渐成熟,把机器人与教育结合的实践也开始萌芽。
1989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编号为6.270的课程,该课程实质是一个面向本科生的机器人设计竞赛,参加该课程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使用统一的器材设计参加比赛的机器人。
该课程的影响深远,许多机器人比赛项目的灵感均来源于此课程,以及把机器人设计实践导入大学工程教育的思想也大多来源于此课程,机器人相关的比赛也越来越多。
随后在这种教育思潮下,乐高公司与MIT在1998年合作推出了RCX可编程的积木机器人,之后又逐渐推出RCX的升级产品,和针对更小年龄的WeDo机器人等,逐渐把机器人教育推向更低龄的小学和中学。
英国1998年就开始尝试在小学生中开设机器人课程;以色列于2001年开设了高中教育机器人课程;2003年,我国把简易机器人制作列为高中《通用技术》的选修课。
如今,机器人教育早已不局限于塑料积木,很多公司和教育机构推出金属机器人,单片机机器人,甚至人形机器人等多种形式,机器人教育机构也遍地开花。
02
STEAM教育
STEAM教育最初起源于美国,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出STEM,分别代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来为美国基础教育在理工科方面渐渐呈现弱势而做出的改变。
自从提出STEM概念以来,STEM教育便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生活中,现实问题并不是以单一学科出现的,而是科学、工程技术和数学问题的融合,所以,只有积极推进STEM的学科整合,才能培养出能够结合多学科综合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2009年,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科技与工程教育中心的教授Georgette Yakman,提出让ART进入STEM,成为STEAM,她认为:当我们遗漏了艺术,就不可能谈及创造。根据Yakman的研究,STEAM中的A (艺 术)是指美(Fine)、语言(Language)、人文(Libe)、形 体(Physica)艺术等含义。
总的来说,STEAM是一种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STEAM是一种重实践的超学科教育概念,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仅仅依靠某一种能力,未来我们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综合型人才。
03
创客教育
创客,英语称为Maker,起源于2001年美国MIT麻省理工学院比特与原子研究中心发起的FabLab(Fabrication Laboratory,制作实验室)创新项目。
2012年,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en)出版了《创客:新工业革命》,“创客”一词正式走进全球公众视野。
Make杂志的创办人戴尔·多尔蒂认为创客是指那些把技术当作玩具、在玩中学习技术的发烧友,当年乔布斯、比尔盖茨都是创客俱乐部的成员。
创客是富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乐于分享与合作的一群人,这个群体善于学习,勇于钻研,乐于分享,拥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客逐渐由一种单纯的“文化”,开始与教育实践结合,形成了创客教育,课程一般包括电子发明、机器人、科学实验、航模、甚至3D打印等,有些课程的材料需要自己制作,学生全程参与作品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04
三者关系
最后来看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先说机器人教育,根据前面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机器人的概念比较清晰,课程内容和教育目的也相对明确。
而STEAM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针政策,没有划定清晰的课程内容,由于机器人教育多学科知识综合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说机器人教育符合STEAM教育理念。
而创客教育的提出,涵盖了动手制作课程的多个项目,我们也可以说机器人教育的一些课程属于广义上的创客教育,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机器人机构的高阶课程就叫做创客。
但是,两者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面向的对象不太一样,机器人教育可以面向低龄的学生,课程由简单到复杂,甚至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而真正的创客教育则是学生有了一定知识技能基础之后,进行以项目为核心的创客活动。
讲到这,其实很容易发现STEAM和创客的关系最模糊,如果硬说STEAM和创客有什么关系的话,可以说创客教育也比较符合STEAM教育的一些理念,但更偏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