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地方官员,其实还是非常幸福的。因为他们可支配的税收是比较多的,比如丁银,明朝的地方官,就不需要上交给朝廷。
丁银做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地方官员是非常看中的。可是明朝朝廷却把这一重要的收入,当成了一笔糊涂账,任意地划拨给了地方官。
所谓丁银,也就是按照人口来收取的赋税。简单来说,谁家的人口多,那所要缴纳的丁银也就相对要多。
丁银制度的实行,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是按照人口来交税,那些穷苦人家要是多生了几个孩子,那身上的负担可就大了去了。
而富足的人家,其实那点丁税对他们来说是九牛一毛的事情。这么一来,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极端的现象: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
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有钱人手里的田多地多,却在丁差方面比较少。而穷苦的老百姓,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是借来的,可是徭役却相对要多。
一时之间,是很难看出这件事的弊端的,可是长年累月下来,穷苦人压根就活不下去,可对富人来说,却丝毫没有半点影响。如此大的贫富差距,只会造成一种现象,那就是穷人活不下去了,去造富人的反。结果大明王朝就被穷人组织起来的大顺王朝给推翻了。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可操作性太大了。所有的丁银都是归地方官来收缴和使用,这就会滋生出一系列的贪污行为。首先丁银肯定是要贪污的,毕竟是不用交给朝廷的。其次就是富人们可以通过关系,使得自家的丁差减少甚至免除。而穷人的徭役则相对就要增加了。毕竟活就那么多,你不干了,其他人均摊的自然要多。
地方官员和富人之间达成勾结协议,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普通的穷苦人民。这便是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件大事。
这件事在整个大明王朝时期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直到大明朝灭亡了,在地方上的官员们依旧还是在征收丁银。
清朝建国初期,立刻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不过顺治皇帝当时还没有一统天下,只是在部分地区做出了一定的改革政策。
尤其是多尔衮看到了丁银的数量客观,认为这是朝廷的一项重要收入。所以多尔衮以顺治皇帝的名义,颁布了一项命令,将丁银收归朝廷所有。
丁银的征收本身就不合理,既然征收已经成为事实,那么为什么不惠及朝廷呢?在很多人看来,多尔衮的这项政策,似乎是有利于朝廷的好事。
可是我认为,这变相地造成了地方官员不合作的态度。南明王朝为什么能够坚持那么多年?我觉得跟这项政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当然了,多尔衮有自己的目的。首先清军入关以后,军费成了一项重大的开支。兵马在不断扩充,每天所消耗的钱粮也在不断增加。
所以多尔衮为了增加军饷,将丁银收归国有,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了减少地方官员浑水摸鱼的情况出现,清朝初期,每五年时间,就会核查一次人员信息,确保人员数量的准确性。
康熙皇帝早就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他知道丁银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在征收了田税以后,还要增加这么一项税收呢?
这不是在给老百姓增加负担吗?可是丁银这笔钱,所涉及到的利益群体实在是太强大了。尤其是康熙当时正在跟吴三桂打仗,八年的战争,胜负难料。
朕四次经历山东,于民间生计无不深知。东省与他省不同, 田野小民俱系与有身家之人耕种。丰年则有身家之人所得者多, 而穷民所得之分甚少;一遇凶年,自身并无田地产业,强壮者流离四方,老弱者即死于沟壑。”次年,康熙帝又说:“为民牧者若能爱善而少取之,则民亦渐臻丰裕。今乃苛索无艺,将终年之力作而竭取之,彼小民何以为生?---康熙皇帝
即使康熙有心要做出改革,也必须要在打赢了这一战以后再说。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如果彻底取消丁银,那么各层地方官员将会没有油水可捞,那么他们投靠谁可就是未知数了。第二丁银当时在名义上已经完全收归国有,所以这是康熙军费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等到八年以后,康熙彻底将吴三桂击败了,他终于再次想起了这件事。但是当时全国的经济是一塌糊涂,很多地方都需要用钱。
这个时候钱财的重要性,再次阻挡了康熙改革的决心。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康熙的确是希望改革的。
因为康熙在康熙五十一年的时候,喊出了一个惊天地的口号:永不加赋。不是说永不加税的意思,而是说在丁银这一块,征收的人口数量,永远都按照康熙五十年的标准来征收。
在康熙五十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不管生多少,都不会再增加任何丁银。这下子可把老百姓给乐坏了,虽然还是要交丁银,不过相对来说宽松了许多,不少老百姓都愿意生二胎了。
不过我们需要面对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永不加赋并没有彻底解决丁银的事情。因为有利益在里面,就连康熙都不敢轻易去动。
04雍正皇帝雷厉风行,全面实行摊丁入亩。
丁银依旧存在,这就是压在老百姓身上永远的负担。雍正在做皇子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看出了事情的端倪。
但是他当时没有权力,为了争夺皇位,他甚至都不敢随便提这件事。因为改革这件事,那是要得罪很多人的,连康熙都不敢得罪的人,雍正偏偏要全都给得罪了。
康熙虽然是一代雄主,可是他也有自己的弱点,那就是对手下人太好了。这么以来这帮手下人在地方上便成了作威作福的人。
州牧县令,乃亲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至于钱粮,关系尤重,丝毫颗粒皆百姓之脂膏。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累,减一分则民沾一分之泽。前有请暂加火耗抵补亏空帑项者, 皇考示谕在廷,不允其请,尔诸臣共闻之矣。今州县火耗任意增加,视为成例,民何以堪乎? 嗣后断宜禁止,或被上司察劾,或被科道纠参,必从重治罪,决不宽贷。---雍正皇帝
他们的关系网络千丝万缕,这就造成了他们跟各地的地方官员之间,有着扯不清楚的关系。而地方官员们手里,直接掌握着丁银的征收标准。
雍正皇帝上台以后,可不管那些人情世故。丁银制度必须要废除,摊丁入亩的改革必须要实行到全国,这是谁都无法阻挡的。
什么是摊丁入亩呢?也就是说,过去是按照人头和田产分别收税,现在是统一按照田产来收税了。
这家人拥有多少田产,就配多少丁银,人口再多,也只有相应田产的人口需要交税。而没有田产或者田产很少的家庭,基本上就不需要交税了,这对全国百姓来说,那是破天荒的大喜事。
这就好比按照房产多少来收税,你的头上有多少套房产,那就征收多少套的税。没有房产或者只有一套的,那就不用交税一样。
05摊丁入亩成了中国人口大爆炸的一个原因。
其实过去中国没有那么多人,在乾隆之前,全国人口不到一亿人。这并不算多,可是为什么后来有如此大的增长呢?
其实有两个原因,而雍正全面实施摊丁入亩政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一下,这回不管生多少儿子,他们家只要不增加田地,那所要交的税一直都是固定的。
田亩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其利一,民间无包赔之苦,其利二,编审之年,照例造册,无须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无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嘉兴府志》
那谁家还不愿意多生几个孩子呢?这些孩子长大了都可以去做工,挣到钱以后,购买田产,就算是到时候增加了田产税收增加了,也没关系了。
摊丁入亩的政策实施以后,的确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富人则完全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因为他们家的孩子也就那么几个,可是他们的田产实在是太多了。
这帮人没事儿就喜欢购置田产,回头再出租给长工们去田里干活。反正他们家的丁银又不多,田多了可是白花花的银子。
可是雍正上台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富人们再也不能嘚瑟了,因为他们的田产太多,所要缴纳的丁银自然也是巨额的。
总结:摊丁入亩只是冰山一角,雍正的改革令人心服口服。
为什么雍正的口碑很差呢?因为他得罪的人太多太多,而他得罪的,偏偏是掌握社会资源最多的那帮人。
从摊丁入亩这件事上,我们完全可以看得出,雍正皇帝这一招,那就是为了减轻老百姓身上的担子。
这迎来了无数老百姓的欢呼,可是欢呼之后呢?其实他们起不到社会主导作用。社会舆论的主导力量,永远都掌握在那帮富人的手里。
这帮人通过手里的钱财,联合了被雍正得罪了的读书人,一起把雍正给抹黑了。而穷苦的百姓们,虽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却也无能为力。
在改革方面,雍正是一把好手。他虽然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改革。
摊丁入亩实行以后,对清朝后世的人口影响巨大。乾隆初年清朝人口只有一个亿。可是到了乾隆五十七年时,清朝人口已经超过了三个亿。
雍正皇帝的改革决心,是史无前例的。要不是把这个江山当成自己家的产业来经营,我想雍正皇帝也不会愿意得罪这么多人。
参考资料:《清史稿》
《嘉兴府志》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