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被称为母亲河,是因为华夏文明发源源于黄河,长江两岸及广大的江南地区,先前到处都是蛮荒之地,要么是水乡泽国,要么是原始森林,还到处都都是毒蛇猛兽,不适合居住,所以,远古时期,长江两岸人烟稀少。加之那时交通不便,又有多条河流阻隔,北方人到南方的就少之又少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诸候征战频繁,常年兵慌马乱,黄河又经常泛滥,南迁逃荒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才发现,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地方,这就是江南风光。所以,先有黄河,后发现还有更大的水系长江。
江和河的区别,在于深浅,不在于宽窄,也不在于浑浊清澈。上世纪五十年代,长江河黄河上几乎没有水电站大坝,那时候的黄河冬天就是枯水期,听父辈人说,到冬天黄河水很少很浅,黄河还结冰,人是可以从黄河上走过去的。今天的人,已经不能理解了。河水在冬天枯水期,就是可以走过去的。江很深,即便是枯水期,也必须借助工具才能过河,这就是江和河的区别,比如人工开凿的河道叫运河。
江河湖泊,江指固定不变的水径,河指不固定经常改道易发生水灾的水经,湖指固定的大面积死水(小些的湖水叫做坑),泊指不位置固定而且大小不固定的死水(小些的泊水称做洼。支流在古代叫“水”,长江源头古代叫羊水,羊水发源于汶川,但今天看是错的。江河和清澈浑浊没关系,和水的深度有关系,河在枯水季是可以涉水而过的,江不管枯水季还是丰水季,都必须坐船而过。河水的边上这个可,是一个弯着腰的人;江水的边上这个工,是指木头或独木舟。
水是通称,河是特称。上古河水的意思,就是名字叫“河”的水(河流)。如渭水、淮水、汉水,现代汉语就叫渭河(叫渭的河)、淮河(叫淮的河)、汉江(叫汉的河)。唐朝时,雅鲁藏布江被称作“藏河”。这个“河”字,已经是泛指河流了。这个“藏”其实是来源藏语雅鲁藏布,现在我们知道藏布其实是藏语里对大河的泛指。同理,黄河的古称“河”很可能是当地住民对黄河的称呼,但究竟是当地语言的泛指还是特指就不清楚了,我倾向于是泛指。华夏人在河后再加上河流的泛指后缀“水”,“河水”这个当时的特指词就出现了。
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汉江是长江支流于是叫汉水(全意:在汉这个地方的水),后来知道了。于是称其为汉江(全意:在汉这个地方的江水),这样可以让人们更快理解汉水和江水的支主流关系。文言文写字省略多,于是后人读文章便忘了本意,以为就叫汉江。水,江,河,三字便从本意脱离出来。脱离之后,珠江什么的,淮河什么的,就没那么严谨了。
在古代,黄河与王朝的气数息息相关。盛世年间黄河两岸五谷丰登,王朝末年内忧外患,如果治水不利,黄河一旦决口改道,基本可以宣布改朝换代进入倒计时阶段。黄河改道一直是个挺头疼的问题,元虽然看似控制了长江,黄河的大部分流域,但元末黄河泛滥仍然是个很大的问题。黄河水患和改朝换代息息相关,治不好水患,黄河两岸必然饿殍遍地,流民一多,起义战乱就随之而来了。
江河均为几十到几百万年前,甚至是几千万年前形成的。大禹治水并非黄河,多以淮河和其它支流为主,而河恰恰是鬼斧神工自然造成。初始,雨水下山顺低地势而排泄,拐弯磨角随势而流,久而久之冲涮成小大水沟向下游流趟不止,故而成河,没有一点人工迹象(不包括运河),而河一字,是上古先民研发文字时,根据揣测大小水沟流水之动态,分析出凡地上有可任意流通走水的地方沟沟便视为河流,可流水不断之意也,故而成河。而江,是多条纵横河流汇总到一处的地方,连接处有人类动动挖通走水的痕迹,其宽窄长度,水流量大于河流量的数倍,它不同于小河沟而后人则称为江,也不单指长江。意即是有人工疏通河流汇总的大河号称为江。江,没有一个天然的,皆出自人类把小河连接的缘故。所以人们常说:河水流江里(除黄河外),江水流海里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