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扬正
导读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中的最后一场(另外两场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此战影响巨大,经此一战,吴蜀均损失惨重,后迫于形势,蜀吴消除矛盾重修于好,两国共同抗魏,吴蜀再无大战,到晋朝统一之前三国领土再无重大改变。
公元221年7月,刘备在登基称帝之后,为给关羽报仇,发兵三万,再加上沙摩柯的蛮夷军队,总计五万余人,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向东吴杀来,其间刘备大军一路势如破竹。
孙权求和向刘备求和不成,令陆逊为大都督,统领五万兵马抵御刘备的进攻。随着战争的深入,刘备集团攻势渐渐地减弱下来,孙权趁机派遣了陆逊作为大都督出战,双方在夷陵地区展开了决战,刘备的军队由于水土不服,长期作战士气低落,最终被陆逊击溃。
此战蜀汉四万中军精锐几乎全军覆没,沙摩柯部武陵蛮军一万同样全灭,黄权部江北军约两万人投靠曹魏,再加上其余部队的损失,东吴方面宣称此战共俘斩蜀军八万人,虽可能有所夸大,但对新生的蜀汉政权之重创,确令其元气大伤,也注定了蜀汉从此先天不足、偏安一隅和最终覆亡。直接导致了蜀汉在夷陵之战后的几年中都没有恢复实力。南中地区从公元223年开始叛乱,蜀汉一直到了公元225年才有能力平叛,这也说明,在夷陵之战爆发3年后,蜀汉才恢复了进攻能力。
刘备到了白帝城之后,赵云等人的部队来都来到驻扎,准备防备东吴的进攻。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孙权竟然给刘备送来了求和信,主动地请求重归于好。
让人不解的是,东吴已经击垮了刘备的主力,为何不趁虚而入消灭刘备,反而要给刘备求和呢?《三国志》中称孙权畏惧刘备屯兵在白帝城,这个说法证明,孙权求和因为害怕刘备再次发动战争,毕竟夷陵之战刘备只是带了一帮年轻的将军,没有带着诸葛亮和赵云。
孙权在主动求和的时候,并不知道蜀汉的情况,认为蜀汉还有进攻能力。其实这时候的蜀汉,充其量只能自保,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发动像样的进攻了。
蜀汉也确实集合了一定数量的军队,赵云的接应部队已经驻扎在永安,刘备又收拢了一些残兵,最起码还有一两万人,这些人进攻东吴是不可能了,防备东吴还是没问题的。
经过这场战争,东吴的损失也不会太少,本身夷陵之战双方是5万人打5万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东吴的进攻军队充其量能够有3万多人。如果仅仅考虑两国交战的话,刘备已经丧失了进攻能力,东吴进攻刘备,即使不能取胜,也不会被刘备反攻,是一个稳赚不赔的战争。
可是三国是三足鼎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想看到其他国家坐大。孙权看不惯刘备坐大,袭击了关羽,曹魏同样也不想看着孙权坐大。
几乎在夷陵之战结束的同时,曹丕就已经准备对孙权的进攻了,曹丕亲自带领着十几万军队分三路进攻东吴,想要趁着东吴实力减弱的时候,一口气消灭东吴。
如果这时候东吴还和蜀汉在战争状态,那么肯定会有几万主力部队被牵制在蜀汉边境上,曹丕进攻的时候,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绝境。
可对孙权来说,他就要全盘考虑了,就算刘备没实力进攻,但在曹丕3路南下的紧急时刻,凡事总要预防万一,这万一孙权全力对付曹丕,而一旦打的时间长了,刘备派几千人从长江来恶心一下,怎么办?
要知道历史上,曹丕此次南下,从222年9月开始,一直打到223年3月,战争持续差不多半年时间,所以222年10月-11月,孙权通盘考虑后,主动派人去刘备那里试探,是很正常的行为。
孙权虽然是主动求和,但是在战争时期已经占够了便宜,他也明白刘备是一个枭雄,绝对不会低三下四的求和,只有自己放低身价,才能够获得和平。
刘备答应议和之后,并没有就此罢休,他一直在白帝城训练军队,可能是准备再一次进攻东吴。只是刘备的身体已经不允许再征战了,到了夷陵之战打完一年后,刘备就去世了。
刘备去世后,掌握大权的诸葛亮立刻派人去东吴再一次商量议和的事情,这次议和东吴和蜀汉才真正的实现了绝对和平。求和对于东吴和蜀汉都有好处。这次求和之后,一直到蜀汉灭亡,东吴和蜀汉都没有再发生争斗。
曹丕的三路伐吴,因此也就注定无疾而终了。
最后,曹丕的三路伐吴,成就了吴国一个名将的名声,那就是防守江陵城的朱然。面对夏侯尚、曹真、张郃的围攻,朱然靠五千军队,在孤城孤城里坚持了半年。让曹丕不得不在长江涨水之前退兵。
对于这一战,史书号称"以胆为守,扼敌咽喉"。此后,朱然一战成名,成为魏国在荆州最可怕的对手,还曾发动北伐,司马懿亲自出马才挡住他。朱然地位一路上升,最后成为吴国大司马,儿子娶了孙权的女儿,成为是吴国中期地位仅次于陆逊的将领。
历史纪闻:深浅度挖掘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