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大约公元前7世纪,我们的祖先就通过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夏至日。唐代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是说夏至这一天,白昼最长,夜间最短,夏至之后,白天逐渐变短,夜间逐渐变长。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俗语。夏至节气,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值盛夏,湿热并存。暑热难耐之下,我们常常专注于解暑热,而忘了自身身体的调节和养护。
夏至夏雨初夏立夏风景出游荷塘锦鲤夏季二十四节气中国风背景矢量插画
1、饮食养生方面,由于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们消化能力较弱,所以饮食要避免肥甘厚腻,以免生热;冷饮瓜果也要适可而止,以免助长湿气。要多吃质地柔软、口味清淡的食物,如小米、燕麦、薏米仁、山药、莲子等健脾开胃、淡渗利湿的食物。暑热较重时,可以用荷叶、菊花、薄荷、双花、连翘泡茶饮用。
2、起居养生方面,仍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晚睡早起,合理午休。室外工作和锻炼时,要避开烈日,避免中暑。遍身汗出时要避开空调房间,以免风寒侵袭。每日洗浴时要用温水冲洗,夜晚不要直接露宿室外。
3、运动养生方面,应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运动,运动项目以打太极、散步、慢跑、为宜,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大汗淋漓,因为汗多伤气伤阴。运动汗出时,要适当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不要直接饮用生水冷水,更不要用冷水沐浴。
4、情志养生方面,要继续遵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的指导,让自己心意表达出来,把心愿说出来,去关心、帮助别人,不要压抑自己,不要使自己恼怒,所想所愿都大胆地去表达和践行,这样才有利于心气机的疏泄。嵇康的《养生论》中对夏季养生的观点是:“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翻译成白话就是“心静自然凉”。
夏至时节除了要遵循上述养生原则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防晒
夏至后太阳毒辣,紫外线强烈,容易灼伤皮肤,引发色斑、红疹等病变,过度照射还可能引发皮肤癌,所以要及时使用防晒霜、遮阳伞帽、太阳镜等防晒措施。衣服要穿宽松、吸汗的衣物,最好选取棉麻等不粘皮肤的材质。另外,深色衣服比白色衣服更能防晒,虽然深色吸热多,但有研究表明深色面料更能隔绝紫外线。
2、防高温防中暑
《素问·热论》曰:“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夏至之后,立秋之前,自然界具有炎热、升散特性的火热外邪就是暑邪,暑邪容易夹湿夹热,因为夏至处于少阴君火和太阴湿土的交界,热与湿并存。
大家肯定觉得现在条件好了,有了空调和冷饮,湿热就不怕了。错!“热”很容易避,“湿”却不容易避。大家在吹空调、吃冷饮的同时,会加重脾胃中的“湿”气。长此以往,会感觉头昏头沉、肢体倦怠、喜欢躺着、纳呆、乏力、恶心、便溏,有的人甚至会经常发低热,这就是中了“暑湿”了。
那么我们怎么预防“暑湿”呢?首先,要少吃冷饮和冰镇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损伤脾胃、助长湿气;其次,不要让空调冷风直吹身体,全身出汗的情况下切记不要立马进入温度过低的房间。除此之外,早晚要开窗通风,做做运动,适当出汗是祛湿的好方法。
中了“暑湿”怎么办呢?可以服用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具有除暑湿、改善胃肠功能的效果,夏季在家里准备一些藿香正气水很有必要。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所说的“中暑湿”并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中暑,我们日常所指的中暑是中“暑热”,这才是夏天最大的麻烦。中暑的现象,以前很常见,因为以前没有空调,空调出现之后,大家很多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中暑的现象自然就减少了,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中暑现象发生,我曾见过有游客在欢乐谷游玩时中暑,还有那些在夏季不得不在户外工作的人也经常会中暑,比如在田里劳作的农民、室外工作的建筑工人以及炼钢工人、交警、快递员等等。
“中暑热”比“中暑湿”要危险的多,初期就可见发烧,甚至高烧、乏力、胸闷、心慌、汗出、口渴、恶心、烦躁、头痛头晕、肢体发麻等,严重时会出现面色苍白、频繁呕吐、血压下降等症状,严重者高热、意识恍惚、抽搐、休克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那么遇到中暑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立即送医!因为严重的中暑会有生命危险!那么怎么预防中暑呢?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避免长时间待在烈日下或闷热环境的中;其次,可以随身携带绿豆汤、凉茶、乌梅汤、西瓜等,时时饮用。如出现中暑症状,要立即转至阴凉处,用冰敷、湿巾擦拭、涂抹清凉油等方式进行物理降温,或者服用人丹、十滴水等具有祛暑效果的药物。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款适合夏至饮用的茶饮:荷叶山楂茶
取材:荷叶10g,山楂10g,草决明6g,枸杞子 6 g,放入茶壶中,倒入开水泡5分钟后即可饮用。荷叶山楂茶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散瘀止血、升发阳气的作用。
祝大家过一个愉快的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