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硬通货大洋,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银元,在当时流通最多的是民国三年时候的银质大洋,现在的有些家庭中也还有不少,必竞那是纯银的,除去收藏的价值不说,本身银子也是一种贵金属。
在当时的那个艰苦年代,一天三顿饭能吃饱就己经不错了,有个好差亊能挣几个大洋那真是锦上添花的事。
民国时候,普通的政府职员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最低的法定工资是大洋55块,院校的教师中学是30块,小学教师差不多是20块大洋。
当时的鲁迅先生,1919年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科级干部时,月薪是三百大洋。
二十年代时的拉洋车的是九块大洋,纺织女工,月薪十四块大洋,巡警七块,如果是巡长的话月薪能领十二块大洋,北洋政府时的科长月薪三十块。
在当时那个年代,大米四分一斤,牛肉三毛,猪肉二毛三,油一毛六。在北京当时三十斤装的洋面粉是1.5个大洋,一丈洋布0.8-1.2元,在上海一个大洋可买三十斤大米、八斤猪肉,各个地区也许都差别存在。
说到底最基层的没有工作又没有地的又能挣多少,这就是那个年代所谓的长工和短工了,社会真正的底层。
民国十五年左右,长工的年工资大约在八块至十块之间,包月的制钱约一千文,打日工也就是短工的制钱约三十五文。
大体的可以看出,生活艰辛的底层老百姓一个月都挣不到一个大洋,可以想象他们的日子有多么的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