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人们通过七窍与外界沟通,感受万事万物。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依据,认知水平比较低下,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所做出的神圣的解读,就演变成了神话流传至今。
其次,散落在民间的故事,经过口口相传,在原有的故事脉络中,添加细节,赋予它新的活力;只保留了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进行再次创作,赋予故事新的意义,以文章、小说、历史故事、谚语故事不断演绎。
天地万物是怎么从无到有的呢?古人将天地未有之时的世界描绘为混沌。天和地是紧密连接,浑然一体的,在汉语中“一”表示最为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丰富的整体。同时“一”也代表“气”,气是一切事物的组成的基本元素,万物的本源。阴和阴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阴气和阳气对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矛盾而又统一的整体。天地外在模模糊糊的一团,内在是富有生机的整体,孕育无限的可能性。
有阴和阳两个神同时负责经营管理着混沌状态的天地,这个时候的天地极其宽广深远,看不清边缘,望不断尽头。于是阴、阳二神按照阴阳这种二元论概念,区别出了天地、白黑、日月、昼夜、暑寒,分裂形成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构成宇宙、天地、万物的气不断运动,杂乱的气幻化成了飞禽走兽,而精粹的气则形成了人类。
盘古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盘古在孕育在其中,“气”经过一万八千年不间断的运动(一年大约是365.24219天,一万八千年大约是6574359.42天),阴气变成了地,阳气形成了天,天和地就此分开。由于担心天地重新合拢,于是盘古头顶天、脚踏地,与天齐高、与地阔厚。盘古每天要长高一丈,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也要变厚一丈,就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非常的高,地相当的厚,盘古也非常的高 。一直到最后天和地之间相距九万里(一里是1800尺,一丈是10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