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推荐一个朋友再看一遍大话西游。
他刚追一个女孩儿失败,为此十分痛苦。让人奇怪的是,他的痛苦并不是因为这个拒绝他的女孩。这次失败的经历让他发现自己真爱的其实是之前一直对他很好的另一个女孩儿。
因为追求女孩儿A失败,结果发现女孩儿B才是自己的真爱。 可是女孩儿B已经成了别人的女友,他的痛点来源于此,多么奇怪的逻辑。
他给我讲了女孩儿B当初如何如何对他好,如何如何给他暗示。
我说,你早干嘛去了?人家对你好的时候你咋不追?
他说那时候自己也意识到了,也对人家有好感,可就是无动于衷。直到追完女孩儿A以后才幡然醒悟。B才是自己的真爱。
我突然有些理解他。我说你痛苦的话就把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再看一遍吧。
他说那个电影自己早看过了。
我说你当时一定没有看懂。
他示意我继续说下去。
我说你和电影里的至尊宝很像。至尊宝开始爱上了白晶晶,并以为这就是自己的真爱,为了拯救白晶晶,他利用月光宝盒回到过去拯救爱人,却阴差阳错地回到了五百年前,在那里他遇到了紫霞仙子。最后他才发现,自己的真爱其实不是白晶晶,而是紫霞仙子。
我又说,这和你像不像?你追求女孩儿A,以为A就是你的真爱。最终你被拒绝,才幡然醒悟自己的真爱早在过去就曾出现,也就是女孩儿B。A并不是你的真爱,只是你想起B的触点罢了。
我的朋友一拍大腿,大叫一声。
几天后,我收到他的短信“我把大话西游又看了一遍,伤大了。”
2.
事实上,每一个看过几遍《大话西游》的人,都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出现和我朋友的这样一次“顿悟”:这个看似乱糟糟的,经典台词堆砌起来的搞笑片,竟然像一个预言一样预示了我们未来某个时刻的精神状态。
于是初恋的男女会不由自主地引用起那段“一万年”的经典告白。
待业的青年看懂了那句“那个人好像只狗”的无奈。
而失恋的人则突然找到了精神的依靠,明白了电影里奇怪的感情脉络里揭示的爱情悖论。
关于这部电影的解读已经足够多了,我只就爱情悖论这一点来谈谈。
至尊宝利用月光宝盒回到过去,他的出发点来源于:他对白晶晶的真爱。当他回到过去遇到紫霞仙子后,当初的出发点瞬间瓦解:白晶晶并不是自己的真爱。
于是悖论出现:对爱情忠贞的是他,背叛爱情,利用爱情的也是他。
这个悖论揭示了爱情的现实性:它并非像我们想的那样忠贞无二。真实的爱情就是在天平的两端游移进行抉择。
现实并不像爱情电影,电影里,男女主角是谁,一目了然,编剧解决的只是在有限的主角间的爱情博弈、排列组合。现实中每个人都是主角,你永远不知道真爱何时出现。
就如《致青春》里说的一样,你认为就是这个人了,结果最后发现并不是。人生就是条单行线,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难免犯错。真爱何时出现?可能在我们孩提时已经出现却被轻易错过;可能在我们结婚生子后在姗姗来迟,抱憾终生;也可能在最合适的时间地点来临,终成眷属;当然还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又或者而言,何为真爱,是心灵交融的灵魂伴侣,还是平凡过日的贤妻良母,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同。
但不论如何,行走在人生的单行线上不能回头,一步错可能步步错,爱情的忠贞是社会道德戴在我们头顶的紧箍咒,一旦套牢很难抽离。
大部分的爱情片回避了现实,将其抽离在真空中供人观赏,固然美丽。但一旦放归现实,面对生活的琐碎,没有人可以像主人公那般洒脱。
《大话》可贵的一点在于直面现实,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则关于现实的寓言:至尊宝利用五百年的时空转换,来了次很隐蔽的“爱情出轨”,而且“出轨”出的感人肺腑。这丝毫不会引起观众的厌恶。事实上,白晶晶最后在至尊宝心里发现一滴紫霞仙子的眼泪,这无疑为他的“出轨”提供了足够强大的道德支撑。
它的现实性还反应在:至尊宝为了白晶晶可以出生入死,穿越时空;面对紫霞仙子,却由于要取西经,不得不忍痛割爱。只好将自己的爱附体在影片最后的夕阳武士身上。留下那句:那个人好像一只狗的自嘲。惹人垂泪。人生短暂,我们常常做的傻事就是:把精力徒劳地耗费在了一个人陌生人身上,发力过猛后,却对那个陪你走完一生的人出现了疲软。
这些点,可以影射很多现实,几乎每一个关于爱情的困境都可以套用在这个电影里。难怪有人将这部电影评价为:待业青年的精神依靠。
3.
最后想说明一下,关于这部影片过度解读的问题。
客观地说,这当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当初周星驰和内地公司合作拍片,内地公司也把完全是看在周星驰的高人气上,对这部影片则视为文化垃圾。
确实,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乱七八糟,吵吵嚷嚷,一锅乱炖,很有cult片的风格。许多稀奇古怪的情节,看过几遍也让人莫名其妙。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些稀奇古怪的元素当初注定了它1994年惨淡的票房。最后也由于它的包罗万象,低俗与深刻通吃,让它能在1998年后通过互联网被人接受,追捧,最后奉为经典。
这种“滞后性”才是它的经典所在。
抛开乱糟糟的情节,其实有新鲜的元素值得回味。比如至尊宝利用月光宝盒回到过去拯救爱人,这个思路类似于国外著名的电影《蝴蝶效应》,再比如最后孙悟空一梦醒来,之前斑驳陆离的情节消失,和他演绎奇异剧情的人物变成了现实中的普通人,这又和《盗梦空间》一大堆人物转换空间的思路如出一辙,周星驰在后来的《功夫》的结尾也运用了这个手法。
这些元素加上无厘头的搞笑,加上“一万年,爱上一个人需要理由吗”的经典台词,加上爱情的悖论,加上夕阳武士的深情一吻,加上那个人好像一只狗的无奈伤感,加上悟空最后无奈取经的现实。加上片尾曲《一生所爱》。
够了,够了,这么多东西提供了大量的情感附着点,高兴的,悲伤的,现实的,浪漫的,高雅的,粗俗的。所以关于这部影片这么多不同角度的解读,也就不足为奇。
我认为周星驰和刘镇伟当初创作这部影片的时候当然没有想到会产生这么多的火花,他们或许只是负责了“无心插柳”,而每个看过影片的,把情感投递上去的观众完成了“柳成荫”的升华。就如同作家写文章碰巧窗外下小雨,于是随手写下“窗外下着雨”,读者读到后觉得这是在“哀景衬哀情”,过度解读便由此产生了。
之后周星驰的电影虽然也有趣,也感人,比如《喜剧之王》看得我热泪盈眶,再比如最近的《西游降魔篇》,但少了《大话西游》的那份天马行空,好坏通吃,多了些刻意为之,精心雕琢。
之后刘镇伟也试图重现《大话西游》的经典,拍了《情癫大圣》,《越光宝盒》,这些电影追求了大话的“一锅乱炖”,但内容乏善可陈,必然也无法引起共鸣。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的偶然性,不可复制性。还有启发性。
关于大话
一句经典的影评是:十年前看大话,是看一遍笑一遍;十年后看大话,是看一遍哭一遍。
其实感动我们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我们自己。
以上是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