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6月4日讯(记者 胡锐)娃娃脸、皮肤黝黑、健谈,这是90后农民戴胜给记者留下的印象。两年多前,他不顾家人的反对,辞去工作回家种起了水稻。与父辈不一样,戴胜种田遵循“能用机器的地方,绝不用人工”的思想,并先后添置了无人机、旋耕机、收割机、烘干机等现代农业设备。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戴胜已成为他们村规模最大、最成熟的种粮大户,不仅提高了自家的经济收入,也改变了村民对种田人的看法。
决定:“先斩后奏” 辞职回家种田
5月16日,三湘都市报记者来到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白泉村,戴胜正驾驶一台履带式旋耕机作业。在他娴熟的操作下,黄色的旋耕机在田间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时而转弯,一丘丘长满绿草的水田就被耕整一新。
1991年出生的戴胜中专学的机电一体专业,毕业后成为长沙某国企的一名蓝领工人,负责机械产品下线前的最后调试,一做就是八九年。结婚、生子,生活波澜不惊。
2017年,《“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戴胜觉得机会来了。
“那时我爸在家承包了六七十亩田,买了一些简单的农械,我休息时也会回家帮忙。”戴胜多次向父母提出要辞职回家种田,每次都遭到反对,“父母还是那套老观念,什么读书出来就是要跳出农村。”
2018年,戴胜决定“先斩后奏”,瞒着父母辞了职。回到老家,戴胜扩大了家里的种植规模,添置了收割机、烘干机、无人机、旋耕机等现代农业生产设备,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并获得证书。
创新:无人机打药、自制开沟机
“能用机器的地方,不用人工。”戴胜说,他种田一要高效,二要省力。
种水稻需在田里开排水沟,人工开沟一亩田耗时1个小时,不仅慢,而且累。为了省力,戴胜四处求购开沟机,却发现“市面上根本就没有开沟机器卖”,便决定自制一台。
2019年,戴胜将家里闲置的收割机拆下底盘,再从市场上买回油缸、传动换向器等零件,一番倒腾后,一台开沟机下线了。“现在开沟就只要坐在上面,一亩田只用10分钟就轻松搞定。”
俗话说,庄稼长得好不好,三分靠种,七分靠管,除虫、除草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村里人以往除虫、除草,都是人工打药,戴胜却在他们村开启了无人机打药的先河。
“无人机主要由我老婆负责开。”戴胜的老婆周宁比他小两岁,在家人都反对他辞职回家种田时,老婆全力支持他。购置无人机后,周宁很快就学会了无人机的操作方法,担负起无人机的驾驶重任。
效益:“年入二十万 只是起点”
今年是戴胜辞职回家种水稻的第三个年头,他的种田方式改变了不少村民对种田的观念。相比在企业上班,戴胜回家种水稻的收入究竟如何?
“上班每月工资五六千,种水稻去年挣了二十万。”戴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平均每亩田可产1000斤优质水稻,创收1300元,扣除成本后,2019年他在种植水稻上净挣了12万元,再加上利用家里农械帮别家干活的收入,年收入达20万元。
“去年,全村近3000亩农田打药都是我们的无人机完成的。”周宁告诉记者,相比传统人工背壶打药和拖拉机撒药,无人机效率更高,一天作业约170亩,作业效率是人工打药的19倍。此外,无人机打药还可减少人直接接触药物而更安全,打药时无人机的旋翼产生气流,使撒药更均匀,从而节约20%以上的农药用量。
今年,戴胜一家承包了280亩田,比去年多40亩,又增购了一台更大的旋耕机,预计年收入还会有所增长。“帮别人耕田和收割,可获120-180元/亩,无人机打药收取10-15元/亩。”戴胜表示,未来要找一条更科学的种田模式,“年收入二十万只是起点。”
观察:观念在变仍缺人才
戴胜所在的白泉村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最南端,村里不仅有稻虾养殖基地、楠竹山等特色产业,还正在申报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随着戴胜等一批返乡、留乡创业者的加入,村里原本不看好农民、农业的观念开始慢慢转变。
记者采访发现,缺乏人才仍然是当下白泉村发展的重要瓶颈。
“虽然观念有所改变,但真正在家里当农民的却不多,其中年轻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戴胜介绍,每到农忙想雇人干活时,这一问题就更加凸显。
[责编:胡元媛]
[来源: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