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一场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袭击了大寨村,房屋被冲垮、稻田被淹没,家畜们也不见了踪影,可农业产值原本年年垫底的大寨村,当年的粮食竟取得了大丰收!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中央,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周总理也多次带队来到大寨村参观学习。
其中,一位16岁的农村姑娘以“精干励志”的形象脱颖而出。
她自发组建“铁姑娘队”,带领她们抢险救灾,鼓舞村民不懈努力,人们亲切地称她为“铁姑娘”。
她曾说:“我希望大寨村可以再富裕一点,并带动周边的村子共同富裕!”
如今六十年过去了,大寨村富裕了吗?“铁姑娘”郭凤莲又有着怎样的人生?
郭凤莲
1947年,郭凤莲出生在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贫困小山村。3岁时,她的母亲因重病医治无效去世,父亲忙于生计,只得将她送去大寨村的外婆家寄养。
郭凤莲从小就很懂事,勤劳能干,学习成绩优异。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外婆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右腿因为旧伤复发导致了残疾,看着这样的外婆,郭凤莲心疼不已。
为了更好地照顾外婆,高小毕业后,郭凤莲毅然放弃了自己继续求学的梦想。
随后,她在大寨村村书记陈永贵的帮助下成为一名幼儿教师,看着孩子们在自己的教育下快乐地学习,她感到无比欣慰。
然而,大寨村连年干旱,整片整片的土地颗粒无收,村民们常常食不饱腹,看到这些情形,郭凤莲总想为村民们做些什么。
当时,为了改变大寨村的现状,村书记陈永贵日夜苦思,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陈永贵
每天天一亮,他就和村民们拿着铁锨和锄头,背着箩筐浩浩荡荡地进山,开始平整土地、建造梯田、修建堤坝等,什么都干。
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大寨村的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也提高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可在1963年6月,一场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袭击了这个村子,大家的努力在一瞬间化为乌有。
村民们看着房屋倒塌、耕地被毁的狼藉场面,悲痛不已。
可哭是没有用的,唯有重新站起来,才能改变困窘的局面。
陈永贵迅速号召村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带领村民一起抗灾抢险,重建家园。
郭凤莲则带着20岁以下的女孩子自发组建了“铁姑娘队”,和男子一样,起早贪黑地清废墟、扛沙袋、建房屋、扶作物。
即使每天累得腰酸背疼,姑娘们也从不抱怨一句。
铁姑娘队
16岁的郭凤莲被推选为队长。
在大家的辛苦劳作下,被洪水毁灭的梯田再次焕发生机,迎来了一片万物峥嵘的景象。
秋收时,全村的粮食产量达到了42万斤,平均每亩地740斤左右,这样的粮食产量比全国平均每亩地的产量足足多了两倍。
当时我国恰逢遭遇3年自然灾害时期,百姓们的生活都苦不堪言,而大寨村却能实现自给自足,实在令人惊叹,此事很快被传到了中央。
1966年8月,毛主席发起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鼓励人民群众在艰苦的环境中突破自我,迎来新生。
农业学大寨口号
随后,全国各地的代表团争相来到大寨村学习经验,一时间,大寨村风头无两。
“铁姑娘队”也因此被人熟知,郭凤莲的名气如同烈阳般升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铁姑娘”。
后来,她还参加了国庆20周年观礼,受到了毛主席和总理的亲自接见。
1973年,老书记陈永贵被调到北京工作,大寨村的重任也落在了27岁的郭凤莲肩上,她成了大寨村新任党支部书记。
陈永贵和郭凤莲
就职后,郭凤莲以创造村民美好生活为己任,努力完成上级的指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凭借着敏锐的思维和出色的头脑,她带领村民们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帮助村民们挖土栽培、育苗倒水。
几年后,大寨村红旗飘飘,焕然一新,郭凤莲也多次被评为先进代表,但她本人却十分谦逊低调,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把村子建设得更好。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由盛转衰的自然规律,大寨村也不例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大寨村未能抓住此次机遇,渐渐落伍了。
大寨村
昨日繁华好似黄粱一梦,郭凤莲冥思苦想,也找不出症结所在。
1980年,她被调离了大寨村,两年后又去了晋中果树研究所,担任副所长。
10年里,她走出了小山村,来到了大城市,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她才渐渐明白,大寨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未及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离开家乡的日子,郭凤莲没有一天不在思念大寨,她想念大寨的山山水水,想念大寨的父老乡亲。
1990年,山西省省委书记王茂林多次到大寨村进行考察,看到曾经的全国示范村衰败成这个模样,他痛心不已,决定重新改造大寨村。
而此时,大寨村村民心心念念着自己的村书记郭凤莲能够回来,带领大家一起走上致富之路。
就这样,1991年,郭凤莲再次扛起了大寨村的大旗。
郭凤莲与村民
望着分离11年的故乡,郭凤莲一时间百感交集,大寨村早已不是以前其乐融融的景象。
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别的村子都盖起了2层小楼,人均年收入一万多元,而大寨村只有七百多元,集体更是一分钱没有,还欠着很多国家和银行的贷款。
两个小煤矿私挖乱采,根本不挣钱;只剩下一个小化工厂,不仅效益差,还污染环境。
郭凤莲悲痛不已,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努力,让大寨重新焕发光彩。
一上任,郭凤莲就提出了“大开寨门学全国”的口号,她借鉴了一些新农村的做法,贷款建厂,但由于经验不足和缺乏技术,厂子很快就破产了。
“还是别折腾了!”村民们纷纷劝道。
面对村民的质疑,郭凤莲没有退缩,反而细细思考了原因,觉得凡事都不能纸上谈兵,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于是,她紧急召集大家开会,她打算带着村里的知识分子与党内工作人员一起学习其他先进村落的发展战略。
郭凤莲
随后,他们去了河北省高迁东村、江苏省南闸镇等地,发现家家户户都有2层小楼,街道干净整洁,当地企业遍布,如此繁华的景象深深震撼了他们。
和一些乡镇企业代表交流后,大寨村民们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以后努力的方向,他们恨不得现在就奔回家去,开始新的生活!
几个月后,郭凤莲与江苏省南闸镇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决定创办大寨村第一个工厂——羊毛衫厂。
等到技术、人才、场地筹备完毕了,郭凤莲才发现,村子没有购买机器设备的资金!
她心急如焚,只能厚着脸皮,打着“铁姑娘”的招牌去银行借款,好在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羊毛衫厂正式开工了,村民又多了一项收入。
随着经验的累积,郭凤莲又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自己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全权统筹企业和资金的相关问题。
不久后,衬衫厂、水泥厂、面粉厂、核桃露厂、煤矿厂等先后在大寨村落地。
几年后,大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崭新的楼房盖起来了,街道美起来了,人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乡间公路
1994年,郭凤莲在党的指导下,采用了薄膜育种的策略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此后大寨村的经济开始暴涨,大多数村民在2012年年底就突破了年收入10万元的关口。
村里有钱了,便开始修公路、建桥梁、建学校、挖水井,大寨村村民生活越来越有希望。
可到了后来,以轻工业为主体的大寨村便出现了产业利润低下、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郭凤莲
为此,郭凤莲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翻阅书籍,渐渐意识到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是高新技术产业。
于是,郭凤莲果断关停了一些低产出高耗能的产业,用省下来的资金建立了一个高新技术示范区。
考虑到大寨村作为曾经全国学习的榜样,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能够大力开发旅游业。
她便号召村民把曾经居住过的窑洞改为民宿,植树种花,建设了大型森林公园和富有特色的农家乐,辅以相应的配套设施和轻松愉快的节目。
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大寨村的支柱产业,每年有40多万人来到大寨村旅游,一户一年增加收入十多万。
大寨村
据统计,2018年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就实现了17个亿的营收,村民们除了工资收入,每人还有股份分红,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每月300元的补助。
不过,幸福起来的大寨人没有只顾着自己享受,在郭凤莲的带领下,2016年大寨村开始对口扶贫安徽省金寨县的金刚台村。
金刚台村在崇山峻岭之中,是有名的红色摇篮和将军故乡,也是全国有名的贫困村落。
郭凤莲多次带领大寨村的工作人员到金刚台村实地考察,不仅给他们免费修路、建学校,还结合当地特色指导他们开展红色旅游。
金刚台村
很快,金刚台村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岁月如梭,如今的郭凤莲已经77岁了,曾经的“铁姑娘”也变成了铁奶奶,但她仍然是大寨村民心中的村党支部书记和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更是连续6年的全国人大代表。
无论时光如何变幻,郭凤莲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
郭凤莲
从3岁来到大寨村之后,郭凤莲的人生和大寨村紧紧地绑在一起,她在这里成长、奋斗,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
不过,从曾经的“农业学大寨”到如今的“工业学大寨”,贯穿其中的永远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寨精神。
发扬大寨精神,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家园!
END
作者:烟火
编辑:桢桢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何天武:华山独臂挑夫,背140斤货物坚持十多年,只为家的信念
《狂飙》大结局,张颂文爆红,本人称现实生活中跟高启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