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漠北,建立了蒙古汗国。随后的几十年中,蒙古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两州的大帝国,其面积超过了2000万平方公里。然而,这个庞然大物在1260年之后就分裂为了元朝和四大汗国。此后的蒙古各汗国并未停止分裂,他们后续又分裂出了几十个国家。为什么蒙古帝国无法维持统一的局面呢?
一,分封制——给蒙古的分裂埋下了隐患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此后,成吉思汗先后灭了西辽、花拉子模等国,征服了中国北方、中亚大片土地。然而疆域的扩大,也逐渐暴露了蒙古族的弱点。蒙古族是一支迁徙不定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一套成熟的行政管理体制来管理新征服的地区,只能采取分封制。事实上,分封制是游牧民族的传统,例如突厥就因为采取分封制而最终分裂为东西两部,走向了分裂。
成吉思汗曾经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分封。其中,被分封到蒙古高原东部和漠南地区的为“东道诸王”;分封到西域和中亚的主要是成吉思汗的几个重要的儿子,如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等。诸王可以在自己的领地自行招募军队,扩大军队规模。1223年,成吉思汗召诸子来会,然而术赤却拒不奉命,这已经说明蒙古帝国内部的分裂隐患已经出现。
成吉思汗并未确立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延续过去的忽里台大会选举制,这就导致了蒙古汗国今后会不断发生汗位之争,这是蒙古从鼎盛走向衰亡的关键。在军队的分配上,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蒙古汗国有12万军队,其中10万掌握在成吉思汗手中,其他2万由诸王控制。但是成吉思汗并未将自己的10万军队留给汗国的继承人窝阔台,而是留给了自己最小的儿子——拖雷。这就导致了窝阔台时期的中央集权十分羸弱。
1229年,成吉思汗去世,窝阔台在诸王的推举下成为了大汗。由于窝阔台手中的军队在全国不占据优势,因而自己就成为了联盟性质的共主,在国家大政、军事征伐等大事上,大汗必须召集诸王共同商议。窝阔台不能随意调动诸王的军队,有一次,窝阔台将拖雷的3000军队划给了自己的儿子窝端,结果遭到了蒙古各王的反对。
窝阔台时期,蒙古又征服了东欧、青藏高原,消灭了金国、西夏,面积扩大了很多。随着版图的扩张,诸王的权力也不断上升。第二次西征的首领拔都(术赤之子)在征服各罗斯公国后,建立了金帐汗国,开始从蒙古帝国中脱离而出。1241年,窝阔台去世。在1245年的忽里台大会上,诸王一致推举贵由为大汗。然而如此重要的大会,拔都却没有参加。1247年,贵由决定统率大军西征拔都,但他在半路中就病逝了。
二,地域文化的差距和四大汗国的形成贵由去世后,蒙古诸王开始争夺汗位。贵由的三个儿子是最有资格继位的,但是他们无尺寸之功,又整天沉迷于酒色,因而得不到诸王的支持;拔都则发出邀请,请诸王到金帐汗国商量大汗继承问题。察合台和窝阔台系诸王则拒绝拔都的提议,拖雷系的蒙哥则联合了拔都。1251年,蒙哥在没有察合台和窝阔台系参加的大会上被推举为了大汗。
蒙哥之所以被推举为大汗,除了由拔都支持之外,就是手中掌握了成吉思汗留下的10万大军。因而,蒙哥当选后,中央集权再一次得到了加强。他继位后,对察合台、窝阔台、贵由系诸子进行了大规模的打击,这是历史上黄金家族内部大规模的自相残杀。
蒙古在位期间,蒙古又攻陷了四川和大理,征服了西亚,面积继续扩张。但是,征服的面积越大,分裂速度就越快。蒙哥对外征服中,命令忽必烈总揽漠南汉地事务,让次弟旭烈兀西征西亚,让幼弟阿里不哥留守蒙古本部。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在当地的统治,也就是推行当地的文化。在长期的过程中,蒙古西道诸王选择了伊斯兰教,而东王诸王选择了汉化,留守本部的阿里不哥则坚守传统。从文化传统上,蒙古族在内部开始发生分化。
1259年,蒙哥去世。随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蒙哥幼弟)开始争夺大汗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阿里不哥代表传统的蒙古势力,他坚守蒙古的传统,反对汉化;而忽必烈则代表新兴的汉地势力,他支持汉化。最终,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1260年,忽必烈称帝,建元“中统”,意思是继承中原正统。
汗位之争
在蒙古汗位之争期间,旭烈兀趁机在西亚建立了伊儿汗国,海都趁机建立了窝阔台汗国,阿鲁忽也在战乱之中建立了察合台汗国,四大汗国完全形成了。当时,除了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汗位之争外,海都和忽必烈之间,伊儿汗国和金帐汗国之间都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蒙古帝国土崩瓦解。当然,战争最终结果是窝阔台汗国被忽必烈和察合台汗国瓜分,局势演变为了四大帝国并列。
此次大乱后,忽必烈的号令已经不能通行于西域、中亚,于是就更加坚定了汉化的决心。1271年,忽必烈直接将国号改为了“元”,继承中国的正统。1276年,忽必烈灭南宋,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而其他汗国则在伊斯兰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四大帝国的继续分裂四大帝国形成后,蒙古并未停止其分裂的历史。由于蒙古族分封制和氏族制的残余,使得蒙古各部无法建立长久、稳定的集权统治。与此同时,蒙古各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本土化,但是他们还未能迅速转变自己的角色,以至于其内部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使得内部的民族斗争不断。分裂时代的蒙古汗国依然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使得诸子争夺汗位的斗争十分激烈。以上的种种,都不断加速蒙古的继续分裂。
首先从蒙古本部说起。1368年,元朝被明朝推翻,于是退回漠北,统治本部,史称“北元”。然而,北元很快在内忧外患中瓦解了。此后的蒙古本部分裂为了漠北、漠南、漠西三部分。漠南蒙古,被称为“鞑靼”,他们是黄金家族的直系后裔。漠南蒙古在明朝中期实现了统一,但是内部矛盾依然比较尖锐。最终漠南蒙古被清朝征服,形成了“内蒙古”。漠北蒙古则始终没有统一,最终其大部分被清朝征服,而其北部的布里亚特地区被俄罗斯征服。
漠西蒙古是蒙古本部最有作为的一支,明朝称他们为“瓦剌”,清朝称为“卫拉特”。他们有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族。和硕特部在明朝后期进入青藏高原,建立了和和硕特汗国,最终被清朝所灭;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的带领下,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并消灭东察合台诸汗国,统一了西域,最终被清朝所灭。土尔扈特受到准噶尔部的排挤,被迫西迁到伏尔加河流域。后来又受到俄罗斯的迫害,最终选择东归,被清朝安置在阿尔泰一带。
察合台汗国在吞并了窝阔台汗国大部分土地之后,就成为了一个横跨中亚和西域的大帝国。然而,由于中亚和西域的文化传统大不相同,中亚的部分以撒马尔罕为中心,信仰伊斯兰教,西域的部分以阿力麻里(伊犁)为中心,坚守蒙古的传统。1329年,察合台汗国正式分裂为了东西两部分。其中,西察合台汗国很快陷入了到了内乱之中。1370年,帖木儿推翻了西察合台的统治,建立了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去世后,帝国也土崩瓦解。
东察合台汗国,在前期非常强盛,一度攻陷了撒马尔罕。但自从1363年开始,东察合台汗国也陷入到了内乱之中。在明朝时期,东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了吐鲁番汗国和叶尔羌汗国两部分。到了17世纪,汗国的分裂更加惨烈。最终,诸汗国被准噶尔汗国兼并。准噶尔汗国灭亡后,大小和卓企图重建叶尔羌汗国,被清朝平定,自此新疆南北完全纳入清朝的版图。
伊儿汗国的统治也非常短暂。该国建立初期,在西亚继续推行游牧民族的政策,实行掠夺式的经济政策,导致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合赞汗时期,为了得到当地贵族的支持,开始推行改革,使得西亚的经济有所恢复。然而,该国同样因为汗位的继承问题发生了争端,到14世纪就四分五裂,最终被帖木儿汗国所灭。
金帐汗国是四大汗国中最强盛的一国,奠定时期占据东欧和整个中亚地区。从14世纪中期开始,金帐汗国内部开始混乱,在1357—1380年的24年间共更换了20个汗。14世纪末,花拉子模、保加尔已经从汗国中分裂而出。到15世纪,汗国分裂为了大帐汗国(本部)、西伯利亚汗国、喀山汗国、克里木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1480年,大帐汗国被莫斯科击败,标志着对俄罗斯的统治结束。随后的,莫斯科大公国不断兼并了诸汗国。
而金帐汗国的中亚部分就主要演变为了哈萨克人和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在1456年从金帐汗国中分裂而出,建立了汗国。不过该国并未实现集权,内部分为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三部分,最终也被俄罗斯征服。乌兹别克人在中亚南部建立了布哈拉、希瓦、浩罕三个汗国,最终也是被俄罗斯吞并。
总结起来,蒙古帝国的分裂,主要是制度上的缺陷和文化上的割裂造成的。在制度上,因为军事征服而推行分封制,虽然扩大的疆域,但是却造成诸王尾大不掉,最终是鞭长莫及;没有确立合理的继承人制度,导致子弟不断争夺汗位,内乱不断,几大汗国都是在争夺汗位的过程中衰落、分裂的。在文化上,蒙古征服的各地区文化差别很大,难以整合为统一的国家。加上蒙古族本身文化水平低下,也就是导致自身很快融入到了其他文明之中,造成了文明本质上的不同,分裂也就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