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飘香,秋意正浓,不觉之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中秋”一词最早出自于《周礼》一书,在我国古时历法中,秋季有“孟、仲、季”三个月,农历八月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恰巧又在仲月的正中,便有了“中秋节”一词,相比于其它月份,八月十五的月亮如玉盘似珍珠,当人们仰望这朗朗明月时,自然会期盼与家人团聚,因此中秋节在民间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佳节,除赏月之外,家家户户都会吃月饼,月饼最初是祭月时的祭品,在北宋时期,流行于宫廷之中,当时人们称它为“小饼”或“月团”,后来流传到了民间,再加上月饼模样逐渐趋于圆形,便赋予了团圆的美好寓意,便称为“月饼”,但古时的月饼都是老百姓自己制作的,由于没有固定的模具,有时做出来的月饼不圆,在古人看来月饼不圆的是不能吃的,吃了寓意家人不能团圆,生活不美满。
中秋除了要吃月饼外,有些地方还会打粑、吃鸭子、点桔灯等等,老北京人过中秋时,还会请“兔儿爷”,即嫦娥仙子身边的玉兔,传说玉兔会化身为仙女,下凡消除瘟疫、造福百姓,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不少有关中秋的风俗传说,明日中秋,下面这几件大事要知道,老传统有讲究,做好后诸事顺利,家人平安。
中秋节——吃3样1、南瓜
民间有“八月半吃南瓜”的习俗,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民间许多人家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吃南瓜。此时正值中秋,南瓜金黄诱人,味道醇香,而吃南瓜寓意家人团圆健康、生活红火,不过中秋节为何有吃南瓜的习俗呢?
相传南瓜出自于南山,而南山在古人看来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古时常说“寿比南山不老松”,而在这个“寿”文化发祥地长出来的瓜,自然也被赋予了“仙气”, 古人相信吃了南瓜就可以延年益寿,八月十五前后正是南瓜成熟的季节,久而久之民间也就有了中秋吃南瓜的习俗。
2、芋头
中秋节吃芋头有着很多很好的寓意,如“吃芋头、遇贵人”,传说在中秋时节吃了芋头,寓意出门能遇上贵人,办事也会顺顺利利,所以一到中秋节,芋头就成了不少家庭餐桌上必备的美味,圆圆的芋头香甜软糯,更寓意家庭美满、团团圆圆,而芋头和“余头”发音相似,再加上人们期望今后生活富余,所以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就被延传下来。
其实我国中秋吃芋头的习俗由来已久,在清乾隆《潮州府志》中有记载:“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传说公元1279年,元兵攻入潮州百姓备受欺凌,百姓为了赶走元兵,便将蒸熟的芋头供奉神明,在广州话中“芋”与“胡”谐音,剥芋头皮被百姓视为剥胡人皮,后来战争胜利,也就有了中秋拜芋头、食芋头的习俗,寓意辟邪消灾,保佑家人安康。
3、田螺
“拜罢嫦娥斟月下,芋头啖过又香螺”,中秋佳节除了吃芋头外,民间不少地方还有吃炒田螺的习俗,农历八月中秋前后,正是田螺丰收的季节,老百姓认为此时吃田螺有丰收之意,代表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田螺外形与眼睛相似,吃的时候田螺壳从头到尾是相通的,因此中秋吃田螺又寓意眼睛“明如秋月”,虽是民间的旧俗,但如今不少家庭仍旧有中秋吃螺的习俗。
1、祭月
中秋佳节,云稀雾少、月光皎洁,而民间除了赏月之外,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祭月”仪式,在《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老百姓会设香案、摆供品,祭拜月神,这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也寄托了人们期盼月神庇护,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2、燃灯
我国许多地区有中秋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用竹条编制的灯笼挂于家中屋檐高处,民间称为“树中秋”或“竖中秋”,屋里屋外明亮温馨、热闹非凡,在古人看来,中秋佳节灯燃得好就会吸引财神,灯的位置越亮,就是家宅旺财招运的标志,所以中秋就有了燃灯的风俗。
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但在赏月之时,老传统是不让用手指月亮的,古人相信月亮上面有神明,如古代的月神嫦娥、太阴星君、吴刚、月亮帝等等,传说月神能保佑百姓平安,如果在中秋节用手指月亮,即表示对月亮的不尊重,来年也就不会受到神灵的保佑。
古时的风俗礼仪较多,在现代人看来要去除糟粕,取其精华,但这些传统习俗也是古人千百年来的经验所得,能流传至今也存在有一定的道理,能遵守的尽量不要触犯为好,毕竟中秋佳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阖家团圆才能皆大欢喜,明日中秋,祝大家中秋快乐、万事如意!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