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内蒙古现在共有五大重点国有林区,涉及的范围主是大、小兴安岭和山白山区。管理保护大兴安岭的分别是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10.67万平方公里)和黑龙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8.46万平方公里),它们分别代表国家行使对大兴安岭林地的管理权限。注意,是对林地的管理权,不是土地的行政权。
这样就产生了"两个大兴安岭——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和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在五大重点国有林区中,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面积最大,所以它又是我国最大的国有林区。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一岭同山水,发展各不同。自国家有计划地开发建设大兴安岭起,这两个大兴安岭就深深纠结在一起。
加格达齐夜景
感兴趣的话打开地图,你会发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首府竟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境内。一个省的地区首府在另外一个省区办公,这在全世界可能是绝无仅有的情况。而且大兴安岭地区又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制度,大兴安岭地区行署与黑龙江大兴安岭森工集团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他们管理的8.46万平方公里林地中,有1.89万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内,另外的才是在黑龙江省境内。
加格达齐地盘在内蒙古 行政归黑龙灌
1958年在苏联林业专家帮助下,210多名林业专家编制了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规划总面积为23.74万平方公里,其中内蒙古16.62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占70%;黑龙江7.16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占30%。规划的范围主要涵盖整个大兴安岭北段,也就是自南起于洮儿河,至北到黑龙江畔的漠河,差不多整个的泰加林带。这也是一些资料上将大兴安岭总面积认定为23万平方公里的主要依据,但实际上这只是大兴安岭的北段。
从现有的资料上分析,开发建设大兴安岭之初,引发不同意见的根源在于行政区划与开发管理的不统一。从管理的角度讲把大兴安岭做为一个整体来开发,是最节约成本最有效率的一种方式。
在1950——1953年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当时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划在大兴安岭段的分界已明确,两省区沿袭历史区划,北以雉鸡场山(治吉察山)、伊勒呼里山主脉,东北以嫩江为界。内蒙古段的大兴安岭在当时的呼纳盟(即呼伦贝尔盟),在黑龙江段的大兴安岭在当时的黑河区。这种分界就可以查询到的地图标识,最早可追溯到清政府时黑龙江副都统辖区和呼伦贝尔总管辖区的划分。为了开发大兴安岭而再行改变行政区划显然是不可能的。
从1950年8月关于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情况的资料上看:当时林垦部的意见应该是由东北局领导或主导开发,但内蒙古分局的领导表示不理解,认为应该分开来开发。
此外,还有两个方面的背景对这件事具有一定的影响。一个是在木材生产产业基础上,建国之前东北已分别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东北林业和东蒙林业。东北林业以小兴安岭、长白山区的木材生产为主。东蒙林业主要沿中东铁路(即现在的滨洲线)两侧,并以牙克石为节点向北、博克图为节点向南的大兴安岭腹地延伸。林垦部第一副部长李范五向周恩来总理反馈的调查结果是,当时东北林业一年砍伐木材400万立方米,东蒙一年砍伐木材40万立方米,可见当时东北林业的产能是远高于东蒙林业的。现在可以查阅到,1952东蒙林业的产量是42.4万立方米,至少说明李范五的数据是很准确的。
各林区的钱口袋——贮木场
另一个方面,当时我国的工业础基还是相当薄弱,木材生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部门,就GDP和利税来讲,各省之间当然都是要非常重视的。1956年初林业部部长梁希在向主席汇报时说,当时林业一年可创利100亿,仅次于煤炭。4月,主席根据与各部委谈话和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的情况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干部到自治区去参加会议,都会被高看一眼,安排到比较重要的位置,正缘于此。
这样1952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将原林务局改组为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并重新核定了机构和编制。8月25日第一任局长杰尔格勒到任。自此以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1952年确立为建局之年。
杰尔格勒到任后,带领干部一边对旧东蒙林业遗留的生产机构进行调整重组恢复生产,一边开始组织开发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林区。当时,大兴安岭林区的总体开发规划方案还没有制定完成,杰尔格勒只带着一幅图里河林区的开发规划图,便带领着队伍在人迹罕至的大兴安岭原始林区深处开始了创业。
大兴安岭小镇
1953年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归属中央森工部,办公地点设在喜桂图旗(牙克石),1954年国务院批准了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开发计划,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开始进行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开发建设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老带新的方式,从有生产建设经验的林区中抽调力量开发新林区,至1958年大体完成了主要生产布局,当年木材产量达到343万立方米,是1949年的5倍多。同一年决定采取边设计、边筹备、边生产的方式增建5个林业局,但有部分林业局因为规划设计不完备、计划投入不足没有完成建设或中途下马,其中有一个规划的林业局叫加格达齐。
黑龙江大兴安岭的开发非常不顺利。1955、1958年黑龙江省两度组织对大兴安岭东北坡进行开发,均未站住脚。不得已,1961年"守住阵地、待机开发",1962年下马撤转。
转机出现在1964年。这一年初林业部、铁道兵向国家经委、中央书记处呈报了《关于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的报告》。计划参照大庆石油的建设经验,以会战的形式"集中力量在大兴安岭北坡、东坡林区打一个歼灭战。这个林区主要在黑龙江省境内,部分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将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所属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所属呼玛县划为特区,成立林区政府,在指挥部党委统一领导下,负责林区民政、公安、司法、文教、卫生、商业等方面的工作,为林业生产建设服务。同时,鄂伦春自治旗和呼玛县分别接受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的领导。"2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这个《报告》"……中央同意报告所提组织开发大兴安岭的会战指挥部,并决定由郭维城同志担任指挥,张世军同志担任副指挥;指挥部成立党委,由罗玉川同志担任书记兼政委。指挥部由林业部直接领导,同时接受黑龙江省委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的领导。至于铁道兵担负的工程任务,同时接受铁道兵党委的领导。"
就这样,林业部协商内蒙古自治区同意,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规划中的海拉驿、古源、多布库尔、南瓮河、加格达齐5个林业局1.89万平方公里面积,划归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管理。
铁路向大兴安岭腹地延伸
接着8名万铁道兵、2万名从东北伊春林区等地抽调的干部,进入大兴安岭东北坡,开始了大会战。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沿大兴安岭主脊东北坡,北起漠河南至加格达齐的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建设完成。
内蒙古大兴安岭这边。前面说到1953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划归林业部管理,后又划归森林工业部管理,到了1958年与呼伦贝尔盟公署合并归属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领导,1959年又下放到呼伦贝尔盟公署。
1961年8月国家领导人先后到黑龙江、内蒙古林区视察,认为所行体制不合适。这年底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再度划归林业部。1963年林业部设立派出机构东北林业总局,对东北、内蒙古的林业进行统一管理,改称东北林业总局内蒙古林业管理局。
在林业部、铁道兵呈给中央经委和中央书记处的报告中,提到到"将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所属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所属呼玛县划为特区,成立林区政府,在指挥部党委统一领导下,负责林区民政、公安、司法、文教、卫生、商业等方面的工作,为林业生产建设服务……至于呼伦贝尔盟所属喜桂图旗、额尔古纳旗的林区部分,应如何建立林区政府,以后另议。"这一方案对后续整个大兴安岭林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影响。直接的结果是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形成了"政企合一"的体制,在内蒙古大安岭形成了"大企业小政府"的局面。
山里人家
俄罗斯自1898年取得中东铁路的修筑权到1935年把中东铁路北段以1.4亿日元卖给伪满洲国(南段在1905年日俄战争战败后已无偿转让给日本),沿中东铁路设立了多处火车站。以这些火车站为核心逐渐形成了多个城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哈尔滨,到上世界三十年代,哈尔滨已发展为远东最繁华的都市。俄罗斯当局沿中东铁路驻有以哥萨克骑兵为主力的护路军,在这些城镇拥有警察和司法裁判权,大量设立学校和东正教堂,形成了事实上的铁路政权。这期间,中东铁路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段,两侧30公里内的木材被大量掠夺式采伐。所采木材一部分做为修建铁路的枕木,一部分被大量加工出售。采伐木材成为这一铁路政权的重要产业。1952年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成立后接收的生产机构中就有中长铁路博克图林业所、中长铁路牙克石作业所。
(1948年民国古本地图 中长铁路兴安岭段)
1964年8月1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林业部党组关于成立大兴安岭特区政府问题的报告。决定大兴安岭人民委员会,由会战指挥部和所在省(区)人民委员会双重领导,指挥部党委即是特区党委,由林业部直接领导。1965年林业部又批准成立了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与特区委员会合署办公。同时,自上而下全面施行"政企合一",林业局设区政府,林场设乡政府。罗玉川兼任大兴安岭特区区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运行计划经济体制的需求,这种精干高效的体制对推动黑龙江大兴安岭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然,话分两头。由林业办社会,有它的历史特殊性。我国的铁路、石油、农垦系统这种情况在发展过程中都曾大量存在。
话说回来,大兴安岭开发会战开始时,会战区内只有加格达齐通火车,所以作为指挥中心重点加以建设。
大兴安岭——祖国北方的生态脊梁
1969年内蒙古境内的大兴安岭林区同呼伦贝尔盟一道划归黑龙江省管理,直到1979年重新划回。这期间,两个大兴安岭林区统由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领导。恢复内蒙古自治区历史区划时加格达齐这个"孩子"已经被养大,想要再"要"回来已经没什么可能了。划归会战区的加格达齐、松岭等地,后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曾有明确批示:此两区归黑龙江领导,原属地权不变,税收归内蒙古。这就是加格达齐"飞地"的由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