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任嘉伦和谭松韵主演的电视剧《锦衣之下》热播,“六扇门”这个神秘组织又回来了。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记载“六扇门”这一组织或部门,它应该是武侠小说家创造的一个组织或门派。
其实六扇门过去只是州县衙门的俗称。古代的州县衙门正门都有三个门洞,进衙门要经过“大门、厅门、堂门”,每道门为两扇,合计“六扇门”。
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府级衙门南阳府
“六扇门”也不像有的文章所讲的那么高大上——三法司衙门的合称,“六扇门”更多的是泛指州县衙门里面的差役。
“六扇门”一词出自“三关六扇门”,代指三班六房。"三班"是指衙役而言,包括皂班、壮班和快班,均为隶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房,均为书办胥吏。
而“快班”负责缉捕工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捕快。早期,“捕快”分为“捕役”和“快手”,“捕役,捕拿盗匪之官役也”,“快手,动手擒贼之官役也”。后来因为两者工作职能相近,就合二为一了。
我接触的最早的文学作品中的“捕快”形象,是《三侠五义》中的"南侠"展昭,再后来就是温瑞安的“四大名捕”。在书中和影视剧中,这些捕快威风凛凛,很是风光。其实他们的身份地位很低下,和锦衣卫相比是天地之差,和我们现在的警察也不可相提并论。
捕快属于“贱民”阶层,和倡优奴仆在阶级归属上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在中国古代,自有“捕快”这一职业起,他的身份地位就没改变过。从秦汉到明朝,是以身份定良贱,捕快的身份是“贱民”。到了清朝,则以职业分良贱,捕快的职业又属于“贱业”,从事贱业的人就被列入贱籍。
在清朝像“捕快”这样的隶卒“贱民”到没有什么人身自由限制,最大的不利之处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即便是改贱为良,不再干“捕快”了,他的子孙也不能参加科举,必须过了三代以后,他的后代才准应试。
捕快的薪水很低甚至没有,“每年多不过十二两,或七两二钱,每日不过三两分,仅供夫妇一餐之用”。
捕快的身份低下,薪水又低,那么有没有人愿意干呢?
捕快在过去竟然是热门职业,捕快的职位是要排队花钱来买的,买不到名额的,就来做帮役甚至是白役。有些大县,帮役和白役就有几百人。
这主要是因为捕快背靠官府,行使的是官府公权力。过去捕快的职责是“勾提犯人”,“专以备盗”,“缉捕盗贼”以及下乡催征赋税,他们不仅是维护地方社会治安的主要力量,也间接参与了基层的管理控制,一般人都对捕快很畏惧,称之为捕快老爷或捕翁。
捕快虽正常收入很低,但在办差过程中会捞取很多好处和常例。常例的名目有供食钱酒饭钱、见面钱、跑腿钱、送饭钱等等,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陋规”,也是官府默许的。
上不了台面的贪赃受贿活动,也是形式多样。敲诈勒索,盘剥百姓,更是他们常干的事,比如用“贼开花”来敲诈没权但富有的大户。
在文学作品中,还是《水浒传》中刻画的“捕快”比较真实,比如抓住刘唐,要敲晁盖竹杠的郓城县步兵都头雷横,收取贿赂,要在野猪林结果林冲的薛霸和董超。
正是由于这些非正常收入的吸引,那些泼皮无赖才趋之若鹜,纷纷投身于捕快这一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