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琅琊,感慨万千,在西海岸新区——这片厚重的土地上,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再到秦皇汉武,五千多年来曾经上演过多少风云际会、铁戟沉沙。悠久的历史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的足迹烙印在了这片大地的记忆里,历史的注脚铭刻在了经久沧桑的碑石和古建筑中,历史的典故给了当地人得以拍着胸脯娓娓道来的不朽话题和自豪情感。
春秋时期,齐桓公在西海岸新区(原胶南一带)设置琅琊邑,被赞誉为“东境上邑”,至少让9位帝王乐不思蜀;如今,这座拥有30多处历史名胜和古文化遗址的县级优秀旅游城市,将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寓于壮美的山海风光中,让海内外游人恋恋不舍,仍不愧于“东方胜地”的美誉。
2015年5月,考古专家对琅琊台遗址进行了大面积发掘,历时36天的考古,让专家们有了意想不到的重大发现:首次在小台发现了陶制排水管道,并新发现多处夯土坡遗迹,为青岛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起航点之一,增添了有力证据。
琅琊台,琅琊文化的凝聚点
驱车来到琅琊台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丽的海滨风光。龙湾碧波荡漾,层层银色的浪花徐徐推进,簇拥着弯月形的金沙滩,尤其是每遇5级以上东南风,龙湾就会呈现出万千银龙奔腾聚会的场面,这就是蔚为神奇的“琅琊台观龙”奇观,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
琅琊台有“大台”、“小台”之分。“其中大台是一处建筑规模气势宏伟的秦代高台遗址,从山体上部多处土层断面可以看出,上面覆盖较厚的黑土层,与附近山上颜色截然不同,夯层柱洞历历可见,局部裸露石体,石质黄褐色。” 考古专家郑禄红介绍说,这些都可以证实此处是人工筑成,可以想象当年人们用车推、肩挑、背驮等劳作方式筑台场面是何等浩大。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绘当时的琅琊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它“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现在的琅琊台依然可见台分3个层次,递级而上。它海拔183.4米,山下环台周长7.5公里,平坦的台项周长130米。这里极有可能是秦汉时期的一个祭祀礼仪中心。
而在琅琊台所在台西村东北,考古专家也发现一座台面积100平方米、高近20米的夯土台,这是“小台”。 “小台”的夯土台现存体量之大,为山东地区之最,全国也非常少见。“从断裂面可清楚看到以铁棍作为夯土的龙骨,这与中国土木工程一般用木材作龙骨有很大区别。”郑禄红介绍。
《史记》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有八神,其中“四时主”就建祠在琅琊山上。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初筑琅琊台,同秦、晋、齐、楚等国君主在台上歃血盟誓,共同尊辅周室。历史上许多帝王以游历琅琊台为乐,齐恒公、齐景公游琅琊数月不归。“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五巡天下,三次登临琅琊台。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登琅琊台,在勾践筑台的基础上,构建琅琊高台,台上建造祭祀四时主神祠,并刊石立碑,纪秦功德。” 站在高台之上,郑禄红说起琅琊台的历史变迁,秦二世、汉武帝、汉宣帝、汉明帝等都有登游琅琊台的记载。秦始皇在琅琊台两次接受徐福上书,遣徐福发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长生不老药,但徐福最终到达日本不归,使这里成为有文字记载的中日关系的源头;徐福东渡的壮举在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有很大影响。琅琊台犹如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是琅琊文化的一个重要凝聚点。
在琅琊台景区,由徐福殿、云梯、御路、琅琊刻石、秦始皇遣徐福东渡求仙群雕像等组成的建筑群古朴典雅,尽显秦汉之风。信步登上琅琊台顶,顿感天高地阔,空气清新,环视四周,海涛变幻,渔帆点点,气象壮观,不禁感叹:难怪秦始皇选择这里筑台,难怪他三次登临,留连忘返,乐之忘归!
琅琊港,2000多年古港见证海上丝路
渔民老周,居住于琅琊古港边上,祖辈以捕捞为生。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不指望捕鱼卖钱,但他始终不肯停下捕鱼的营生。用他的话说,要把祖先传下来的技艺永远传下去。今天的琅琊港,与古时相比,只是一个渔港,海面上几艘小渔船不时传来马达的声音,那是渔民出海或归港的信号,夕阳下,海浪拍打着礁石,渔民在各自的船上忙碌着。
根据众多历史史料记载,2000多年前的秦国,琅琊港日渐繁荣,成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的中心,也为古琅琊港的兴旺发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琅琊港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五大港口之一,这五大港口中以琅琊港的名声最为显赫。”对于琅琊古港的历史,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林玉海再熟悉不过。他介绍,春秋时期,会稽港(绍兴)、句章港(宁波)、琅琊港(胶南)、碣石港(秦皇岛)、芝罘港(烟台),被称之为中国古代海港的鼻祖。当时,琅琊港的海域十分广阔,包括琅琊台周围的唐岛湾、古镇口湾、龙湾、琅琊湾、陈家贡湾、棋子湾等,都留下了青岛古海上丝路的痕迹。
林玉海说,齐国和吴国都是历史上的海上军事强国,拥有那个年代庞大的舰队和一定规模的海港,两国海上战事在客观上也刺激了港口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唐代,琅琊港为南方通往北方的主要港口。《诸城县志·山川考》载:宋代,琅琊港为山东与高丽通商的重要港口,《文昌杂录》也记载:宋代使臣出使高丽,即从琅琊港渡海。元代,“海运漕粮至琅琊以供京都”,琅琊港为南北水运“皇粮”的重要枢纽。明代,琅琊港由于倭寇的抢掠而航船稀少,渐渐成为民间通商的小港口。如今,作为当地渔民捕捞作业停靠的渔港码头,古港边上现代化的造船厂,依然在向世人讲述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琅琊郡人口曾达17万
仅凭想象,难以描述两千多年前琅琊古城到底是什么模样。早年,《美国科学院通报》杂志上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遥远国度里的帝王印迹——琅琊台遗址群调查与阐释》。作者是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加里·费曼、研究员琳达·尼古拉斯和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教授。他们曾多次对琅琊进行联合考古。
他们调查发现,秦汉时期,琅琊聚居人口已经达到了17万人之多。当时的人口急剧膨胀,也是由于秦始皇三巡琅琊和中央集权管理制度带来的效应。众多考古界的专家称,从文明开拓角度看,帝王秦始皇在琅琊的“印迹是如此深厚”,当属创世般的帝王。司马迁对此写有文字留给后人:为寻求长生不老药。
“当时始皇为修建琅琊台求长生不老仙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不是一般的地方力量能完成的,完全是国家层面的壮举。”多次参与琅琊遗址考古工作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考古专家王睿认为,当时,始皇将三万户人口迁入琅琊,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古城。而琅琊古城,古时又称齐邑、琅琊郡城等。
众多的历代地理著作、方志著作中都有记载,琅琊古城就在琅琊台之下。始皇帝统一中国,建立大秦帝国,分天下36郡,齐地东部沿海地区属琅琊郡,治琅琊,为当时全国36郡中唯一的滨海郡城和港城合一的中心城市。在秦汉时期琅琊大规模的航海求仙活动,是人类航海史的奇迹,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齐国时为琅琊邑,秦时设琅琊郡,到了汉高帝时,称琅琊王国,文帝更名为郡。
“琅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林玉海介绍,最迟在春秋末年,琅琊已经成为经济繁荣、人口众多、航海贸易发达的中心城市。可以说,发达的史前地域文化使这一地区在东周与秦汉时期,一直是东方沿海政治、经济、文化和航海中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于琅琊,历史文献多有记载,相关问题也已经许多学者考辩论说过。但由于缺乏实物资料证明,与之有关的许多问题历来都是众说纷纭。由于琅琊在中国早期历史发展中及对外交流的重要地位,也是青岛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起航点之一的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