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不到32岁的路遥凭借顽强的毅力,仅用了21个昼夜,完成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他在小说发表之前,曾说:“要么巨大的成功,要么彻底失败”,《人生》一上市便成为现象级作品,很多人认为,《人生》将是路遥的人生巅峰。
但路遥却不这么认为,在发表后,他这样说:“我要在四十岁之前完成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
路遥是谁?他就是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的《平凡的世界》一书的作者。这本书曾是图书馆里被借阅次数最多的小说之一,在当当网上小说销售榜排名第六。尽管这些数字很枯燥,但却最直观表明,路遥在中国民间群体里的巨大影响力。
有人说,如果路遥不是因为英年早逝,拿到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就不是莫言,而是路遥。
路遥写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小说《人生》在获奖后,使得路遥小有名气,但依旧不被同行看好。使他真正家喻户晓的是他的长篇著作《平凡的世界》。自出版以来,销售数千万册,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高中时,在老师的推荐下,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就被那群黄土地上艰苦奋斗的人民所打动。因为那是年少,心中一直有疑惑而不得解:为什么路遥要将田晓霞写死?
也许这个问题困扰的不止我一个,千千万万的读者都曾困惑,也因田晓霞不能与孙少平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感到遗憾。
十年后,当我再次捧起《平凡的世界》时,也许是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我终于明白了路遥不得不“写死”田晓霞的三个原因。
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冲突:注定田、孙二人爱而不得田晓霞拥有很多品格优势和能力优势,她开拓进取,自信、果敢上进;而孙少平“间接性踌躇满志”,时而自信,时而自卑。
田晓霞家境优渥,但不娇纵,家教、门风、文化品位都高于孙少平。她时时刻刻散发着自信、见识、高尚,“女强男弱”,可以说田晓霞是孙少平的精神引领者。
与孙少平谈恋爱时,田晓霞并没有恃宠而骄,也并没有因为孙少平的家境而强势,相反,他时时刻刻都尊重孙少平。孙少平去煤矿,她尊重他的选择;孙少平爱阅读。她就与他分享。
正是由于这种太过于完美的爱情而显得虚幻,路遥发现这种爱只存在于理想主义中。不得不棒打鸳鸯,让田晓霞离孙少平而去。
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冲突,注定田、孙二人爱而不得。
孙少平的价值观:娶了田晓霞就是高攀,与他的价值观相悖孙少平虽然农民出身,但他也有知识分子的气概:自尊心。孙少平同时也有他的狭隘:他告别了闭塞落后,却不愿意和最先进的生活接轨。处出于自尊心,他不想沾田晓霞的光,为追求独立自强,他宁愿选择煤矿而不愿意留在大城市。
原本一心想逃离黄土地的他,在经历一次次的失败与打击后,他终于发觉自己走不出那片黄土地。
无论是外在条件,还是精神世界,孙少平都差田晓霞一大截,怀抱执念不愿意走向城市的孙少平,很难和田晓霞谱写美好的人生篇章。
路遥现实生活的经历:注定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
路遥生前的第一任女友林琼,是一位知青。当时,作为积极分子,林琼和路遥都被定为铜川二号信号工厂的招工对象。然而根据条件限制,两人只能二选一。
为了心上人,路遥主动放弃了招工指标,而林琼获得指标后,便去了工厂。一开始,两人书信来往,然而,数月后,路遥千盼万盼来的不是情书,而是分手信,信中写到:
“我们分手吧”
路遥放弃前途,选择了爱情,最终却惨遭爱情的抛弃。不幸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路遥的创作。
《平凡的世界》中,田晓霞与孙少平的恋爱原本就是理想主义状态下的,后来田晓霞的死,只不过是让这场爱而不得的恋爱回归现实主义罢了。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生活阅历的作家,尤其是经历过婚姻苦难的作家,路遥只能按照现实主义写下去,他不得不将田晓霞“写死”。只能以田晓霞的牺牲,来保全“孙、田爱情”存在的合理性,也只有牺牲才显得这场爱情遥远而又真实。
路遥胞弟王天乐曾说,路遥还因此紧急将自己叫到榆林,并抱着他号啕大哭:“田晓霞死了!”显然,路遥将自己现实中,爱情的不幸,投射到小说里,使虚构和现实变得难以区分。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平凡的世界》无疑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而同时,它又是一部苦难的史诗,而作者路遥恰好是亲历者之一。
路遥曾说:“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不论《平凡的世界》带给我们的是感动,还是遗憾,它都是一本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去阅读的经典。无论是爱情,还是人生意义,我们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感兴趣的读者们,不妨点击下方链接链接详情或者购买,不到两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价格,就能阅读到那片土地上的爱情与人生意义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