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图腾
吴姓也是中国大姓,按人口总数来计算,约2460万人,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05%,目前暂排第十位,仅次于王姓、李姓、张姓、刘姓、陈姓、杨姓、赵姓、黄姓、周姓,目前暂排第十位。
吴姓也是来源众多。
首先,其来源于姜姓,出自炎帝。
在远古,姜姓是一个很大的姓,如神农氏炎帝,蚩尤,姜子牙等都姓姜。
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且通用。所以这支部落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黄帝的母亲吴枢就是这个部落的女子。
其次,其来源于吴回,出自颛顼。
吴回是黄帝的六世孙,颛顼的四世孙,也是楚国人的始祖。吴回氏族居住在祝融之墟(今河南新郑),舜时期,吴回担任祝融氏。祝融,是三皇五帝时夏官火正的官名,夏官相当于后世的兵部,因此祝融相当于后世的大司马。关于祝融之官的职责,又有另一种说法,即观测天空的火星火宿,又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的大火。
第三,源于姚姓,出自舜帝。
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帝的儿子商均在虞地,建立虞国。舜帝是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商均的儿子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帮少康复兴了夏朝。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河南虞城则是姚姓吴氏的祖地。
第四,源于各少数民族改姓。
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哈尼族、锡伯族、苗族都有改姓为吴者。
第五,源于姬姓,出自黄帝。
黄帝姓姬名轩辕。他的第5世孙是后稷,后稷的第12世孙是姬亶(古公亶父),姬亶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姬昌,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太伯和仲雍为了让位,带着家人远走到南方,立都梅里(今无锡梅村),建立了吴国。在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和越国争霸,后来被越王勾践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
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泰伯是吴国第一代君主,生于前1285,卒于前1195,享寿91岁,传位于弟弟仲雍。
因此,如今吴姓大多数尊奉泰伯为得姓始祖,尊仲雍为血缘始祖。
末代君主是夫差,吴国一共有25任君主。夫差的爷爷是寿梦。寿梦生四子: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其中季札最贤,有太伯、虞仲遗风,故寿梦有意将王位传给他,但季札坚辞不就,避到了延陵(大约在今常州、江阴等吴地沿江一带地区)。
吴国灭亡后,吴氏分为两大支:一支是夫差的后代,一支是季札的后代。
如鄱阳吴氏、歙州吴氏、南昌吴氏等基本是夫差的后代。
而季札的后代更多,如著名的濮阳吴氏、陈留吴氏、延陵吴氏都是季札的后代,因此季札又被称为吴姓继祖。
吴氏三祖
濮阳吴氏的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裔孙吴遵。吴汉是泰伯的38世孙,季札的19世孙,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东汉建立后,拜大司马、广平侯,率军扫灭刘永、董宪、公孙述、卢芳等割据势力,攻打匈奴。
陈留吴氏是季札的后裔,兴起于东汉吴恢家族,吴恢则是东汉南海太守。
延陵吴氏的郡望则在今江苏常州市附近。季札为了不当国王躲到延陵乡下耕种。后来他的哥哥诸樊当上了国王,就将延陵封给了季札。他的后代就在姓氏前冠以“延陵吴氏”。
而今天的吴氏大多数都是濮阳吴氏、陈留吴氏、延陵吴氏的分支,即多数是季札的后代。
如江西、湖南、河南等地的吴氏多数是季札生次子吴征生的后代。吴征生在吴国亡国之难中孤身一人逃往齐国,后来儿子吴启蕃至鲁任相,定居于曲阜。吴征生的后代江西人吴芮为汉初诸侯长沙王,吴姓在江西和湖南繁衍昌盛,而南阳吴氏的开基者吴复兴,也是长沙王吴芮的后裔。
广东吴氏也有许多季札的后代。入粤始祖吴吉甫是季札的第五十八世孙,生于1082年,宋进士,任广东博罗县正堂,南迁到广东增城,成为吴氏入粤第一人。广东一带的吴氏有不少人是汉牂牁太守吴霸的后代。吴霸的先世是吴亡后迁到越国的吴人又随越人南迁的一支。汉昭帝时,吴霸任牂牁太守,牂牁郡大约在今贵州省西部。《广东通志》说,吴霸后裔兴旺,五岭以南,特别是广东一带的吴氏有不少人是吴霸的后代。而值得一提的是,在五代十国时期,把越南从南汉手中独立并建立吴朝的开国君主吴权就是季札的50世孙。
福建吴氏也有不少人是季札的后代。入闽始祖则是吴祭,他是太伯六十二世孙,季札第三子吴重道的后代。吴祭原居河南光州固始,845应举乡魁,授浙江主簿,874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随王审知入闽平黄巢起义,迁于莆田县黄石。堂族六人分居福州、泉州之间,称吴氏六祖,支分漳州及泉州。
而在江浙一带,更多是季札后裔吴允承的后代。汉末,吴允承回迁吴郡,奉祀先祖吴太伯三代。吴允承的儿子吴妁早逝,留下了两子两女。长子吴熊庆继承父业,留居吴郡。次子吴景和两个姐姐南下钱塘(今浙江杭州)投奔亲戚。后吴氏二女都嫁给了孙坚为妻妾。姐姐先后为孙坚生了四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妹妹为孙坚生了孙郎、孙仁两兄妹。吴景这支在东吴政权晚期动乱中被株连灭族,吴郡吴氏只剩下吴熊庆这一支了。此支吴氏后又衍生出武昌吴氏、山阴吴氏、无锡吴氏等派系。
有“江南吴氏鼻祖”之称的吴宣是季札的第五十三世孙。吴宣随父亲到西川上任,后娶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之女,生三子,长子纶,次子经,幼子绍,有18孙77曾孙360玄孙。他原居四川,后迁江西南丰,再因战乱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吴氏入粤始祖吴吉甫则是他的五世孙。
很多史料记载,日本皇室也是吴国王族的后代。
据说,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吴国王室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
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
这不是野史传闻,而是正史记载。《晋书·倭人传》记载:“日本户有七万,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元朝时期的史官金履祥根据史书《通鉴前编·吴亡条》得出这样的一条结论“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日本南北朝时,僧人岩圆月在其《日本记》中就有“国常立尊为吴太伯之后”的记述。江户时期汉学家林罗山父子执笔的《本朝通全鉴》里也有“大和民族是吴太伯之后裔”的记载。民国时期军阀吴佩孚便曾经搬出吴氏族谱,指出他和日本明治天皇平辈,同为吴泰伯的第121世嫡孙,因此,从班辈上来说,他是当时裕仁天皇的大爷!
且不论“皇祖太伯”的说法真假,有一点却是不得不承认——正是华夏文明的发展,才滋养哺育了日本文明的兴盛。
综述一下:吴姓有五大源流,姬姓则是主流,得姓始祖是泰伯,血缘始祖是仲雍,主要先祖是季札,濮阳吴氏的开基始祖是吴遵,陈留吴氏开基始祖是吴恢,入闽始祖是吴祭,入粤始祖是吴吉甫,江南吴氏之祖是吴宣。其中姚姓吴氏的祖地是河南虞城。姬姓吴氏的祖地则应该有两处,即江苏的无锡(梅里)和常州(延陵)。
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