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中国由来已久,可上溯至春秋时代。关于其起源,较为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屈原或伍子胥,关于端午习俗,最广为人知的是划龙舟、挂菖蒲、佩香囊、喝雄黄酒、饱粽子等。
其中划龙舟根据传说,源于屈原投江。而根据今人考证,其实中国古代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如姑苏有以龙舟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习俗。也有古代绘画描绘三月三的风俗是 “龙舟竞渡”。
据文献记载,端午节“龙舟竞渡”习俗至汉魏时才与屈原连上关系。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
在艺术创作中,以“龙舟竞渡”为题材的作品,在历代屡见不鲜。从中也可以看到“龙舟竞渡”的历史。
(传)唐李昭道,《龙舟竞渡图页》,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昭道,世称小李将军,传世作品有《春山行旅图》、《明皇幸蜀图》等,此图也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画中运用的石青石绿历久弥新。通过画中所描绘的建筑判断,画中的情景当为宫廷中欢度端午的场面。华丽的宫廷楼阁位于画面的右下角,湖水以留白的方式体现出来,远景为青绿的山峦。画面中,人小如豆却清晰可辨,生动有趣。“豆人寸马” 也画得须眉毕现。但由于画面繁复,线条纤细,论者亦有“笔力不及思训”之评。《龙舟竞渡图页》中所绘龙舟亦生动可掬,灵动飘逸。
宋元时期,龙舟竟渡更加活跃。宋代的皇室贵族们对龙舟竞渡的表演尤为钟爱。《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皇帝曾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內龙舟竟渡之盛况。金明池乃北宋京都汴梁的皇家禁地,每年春季都举行龙舟竞渡活动。比赛当日,金明池水殿的水面上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可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文的大龙船,可谓“水戏呈毕,百戏乐船,热闹非凡。”
宋 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天津博物院藏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作《金明池争标图》与《东京梦华录》记载基本吻合,表现主题的龙舟竞标场景以一艘大型龙舟为中心,营造出龙舟比赛的激烈与紧张气氛。
也有专家根据后世《清明上河图》卷的本子在卷尾出现金明池夺标的情景,使全卷在高潮中结束,而认为《金明池争标图》原为《清明上河图》的一段。
同样表达金明池龙舟竞渡海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元代王振鹏的《龙池竞渡图》:
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依卷尾所题,本卷正是描绘北宋崇宁间三月三日,在金明池龙舟竞渡争标,万民同乐之景。卷首绘御座大龙舟在四艘龙头、虎头船的前后摇旗护送下,昂首向前。池中央水殿楼阁、平台拱桥相连;水秋千、水傀儡等水戏活动在行进间开演;卷尾高大的宝津楼矗立,而十二艘龙虎船,正敲鼓迅檝,朝标竿急驰。观览画中旗飞桨扬,似闻锣鼓震天,龙舟竞渡的壮景可谓形容得淋漓尽致!但因对画中若干跋印存疑,故本卷或为元以后的临仿本。但对照《金明池争标图》亦可见其史料价值。
元 佚名,《龙标夺卷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虽无作者款识,但有清乾隆、嘉庆内府收藏印记四方。墨线白描界画楼阁反映了元代建筑绘画最为典型的时代新风,宫廷画家王振鹏则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人物。他曾先后两次画过《金明池夺标图》,并受到当时贵戚大长公主的赞赏,引得后人纷纷临摹,至今传世的摹本和改绘本仍有七八本之多。此卷笔法秀劲细密,纯用白描、舍弃设色的表现手法更使画面千繁万复而不显阻滞拥塞,给人细腻、明洁、素雅之感。殿阁巍峨,龙舟争渡,旌旗猎猎,橹桨奋动,动态的舟船和众多的人物活动打破了静态楼阁的沉寂,赋予了通常流于平板的建筑画紧张的情节和热烈的气氛,反映出王振鹏建筑画的风格特点。正如虞集所评:“振鹏之学,妙在界画,方圆平直,曲尽其体,而神气飞动,不为法拘。”
到了明清时期,上自皇室贵胄下至黎民百姓,都十分重视龙舟竞渡。明代帝王,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民间的龙舟竞渡场面亦格外壮观,如明人张岱的《陶庵梦忆》对民间的竞渡描述道:“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即怒;旁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篷,前后旌幢绣伞。金山人团簇,隔江望之,蚁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艓齐开,两岸沓沓然而沸。
图:
吴彬《岁华纪胜图(册)—端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入清以后,风俗仍沿明朝,顺治康熙年间皇帝和王公大臣,在西苑乘龙舟泛游,乾隆、嘉庆年间等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
清《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五月),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分别藏有《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和清院本《十二月月令图》,两套均为表达农历正月到十二月间,民间各种节令与习俗的风俗画,五月皆以竞舟为主题,其中北京故宫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描绘的便是皇家欢度端午节的情景。图中雍正皇帝身着汉装,与众皇妃、皇子欢坐于码头楼阁之上,数艘华丽的宫廷龙舟驰骋于水面之上。整幅画面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而台北故宫清院本《十二月月令图》此套图轴可能由清乾隆初年宫廷画家合作完成,为绢本浅设色,曾经在乾隆帝宫廷里悬挂,每月一幅。
清 《十二月月令图》(五月),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还藏有一卷清代王概绘的《龙舟竞渡(卷)》,相比宫廷绘画的富丽精致,此卷以江河为主线,渐渐展开端午时节赛龙舟的场面。画面用笔工细,场面宏大。几艘龙舟昂首翘尾,动感十足。船上人小如蚁,但奋力划桨之势尽显。在构图上,运用大片留白表现水天一色和浩渺的江河,给人以开阔的视野。而江中点缀的渔家小船及岸上人们争相观看的情景,又使画卷平添了几许情趣。
清 王概《龙舟竞渡卷》(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而对于端午的全景式描绘当属清代徐扬的《端阳故事图册》,此图册各开分别描绘了端阳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集中表现了历代各地的风俗习惯。每开均以隶书题写画名,并以行书对画作加以注释,以便读者进一步理解画面内容。
第八开名《观競渡》,题:“观競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其他还包括,
第一开名《射粉团》,题:“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第一开名《射粉团》
第二开名《赐枭羹》,题:“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
第三开名《採药草》,题:“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
第三开名《採药草》
第四开名《养鸲鹆》,题:“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第五开名《悬艾人》,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第五开名《悬艾人》
第六开名《系采丝》,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第七开名《裹角黍》,题:“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