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和朋友圈里充斥着各种关于喝水的传说,有一个是“凉开水放久了堪比慢性毒药”。为了合格说法,山东某电视台还做了一个实验,然后请专家解读,得出了“白开水也有保质期”的结论。
首先说,这个电视台和“专家”连保质期的含义都没搞清楚,就开始信口开河。保质期是针对加工食品的,表示生产者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意思是:生产者保障,产品在这个期限内符合质量标准,如果不符合,那么生产者会负责。白开水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自己,自己给自己一个承诺“这个水在多少时间之前不变质”,如果变质了自己承担责任吗?
电视台的那个试验又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弄了两杯白开始,一杯是刚刚烧开的,另一杯是放了16个小时的。在刚刚烧开的水中,没有检测到细菌;在放了16个小时的那杯中,检测到了“革兰氏阴性杆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
试验看起来“不明觉厉”,很有视觉冲击力。
不过,在专业人士看来,它完全不靠谱。
首先,实验方案不靠谱
食物中的微生物偶然性很大,同一种食物取多个样品,检测出来的结果都可能差异巨大,有时候甚至可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在规范的检测中,都需要取多个样品(国家标准往往是取5个样品,跟据5个样品数据来进行是否合格的判定)。而这个试验,只是取了了两杯水,每杯水只取了一个样品检测,就要做出“久放的水会XX”的结论,活脱脱民科的做法。
其次,检测指标不合理
食物的卫生有标准的检测指标,通常是细菌总数加主要的致病细菌。而这个媒体实验检测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二者都是一大类细菌。它们既不代表细菌总数,也不代表致病细菌,也就无法把结果跟卫生标准来进行比较。当然,这样的结果,就方便了媒体小编和所请的专家“按需解读”,吓唬公众。
第三,“有细菌”跟“不卫生”是两码事
我们的周围、身上、体内都充满了细菌。大多数细菌是无害的,大多数“卫生的食物”也都不是无菌的。食品的卫生指标,只是控制致病细菌尽量少或者“不得检出”,而不是“没有细菌”。
比如超市里卖的鲜牛奶,每毫升中的细菌数经常高达数万。实际上,在国家标准中,只要每毫升中的总细菌数不超过5万,就算是合格的。即使是有样品超过5万,比如只有一个或者两个超过了5万但没到10万,产品依然算是合格的。
凉开水能放多久
合格的自来水中细菌非常少,其实直接喝也可以。但大家习惯了烧开水,也担心万一自来水被污染,烧开增加了一道保险,也没有什么不好。
通过烧开,水中基本上留不下什么细菌。当然,把开水倒在容器中,容器中可能有细菌(开水“烫死”细菌的效率并不高),如果水杯没有密封,那么空气中的细菌也可能进入水中。但是,水中缺乏营养物质,并不适于细菌生长。所以,放上一两天,即便是其中的细菌有所增加,也不会“变成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