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论证(类比论证的例子10个)
在与别人交谈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时候一个新的概念在脑海中闪现,却不能用规范和精确的语言来定义它;又或者明明知道对方说的话有漏洞,但是反复揣摩,又不能想出有力的反驳方法。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因为你还没有系统的了解和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从古代开始,逻辑学和辩论总是如影随形,但是逻辑所能解决的并不只是辩论中的问题。
那么有人问,学习这些逻辑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相信在今天我们讲过了《逻辑:你认为正确,就一定正确吗?》这本书之后,你就明白该怎样使用逻辑,用清晰明确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做作出判断时全方面思考,注意避免悖论。它还告诉你在和他人的交流中,该从哪些角度出发,准确地地找出对方话语中的谬误,对它进行修补或是反驳。在掌握了这些之后,我们才能实现清晰顺畅的交流。此外,它也可以成为孩子的逻辑学入门读物。这本书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不逻辑”的对话,并以逻辑学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为知识结构,启发你如何在实际生活中玩转逻辑知识、破解语言谬误。
这本书围绕留学生布罗基展开,构造了乐于助人的郝辛斯基、热情自信的女孩姗羽滂关和温文尔雅的教授斯考尔这一系列人物形象。想必听到这些名字就能猜到他们扮演的角色了:布罗基经常钻进逻辑学的悖论里去,一点也不逻辑;郝辛斯基喜欢帮助同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们解决疑惑;姗羽滂关是一个勤于观察和思考的女孩,她有时候倾听布罗基和郝辛斯基的对话,也有时候提出自己的问题。就这样,学生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讨论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逻辑学问题,在教授的启发和自己的思考中一步一步地领略逻辑的奥妙。
第一部分 概念
第一部分我们先从逻辑中的概念入手。
概念是学习逻辑的基础。先问大家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你的同学或者同事对你说,在我的家乡,有的公鸡也能下蛋。你会相信吗?实际上,如果你相信了他的话,你就落入了概念的陷阱。“公鸡”是一个概念,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而外延则是指概念所包括的对象。我们通过阅读动物学或相关书籍就可以知道,公鸡的内涵,关注的是它生殖系统的特点,而不是它的毛色、鸡冠等外在特征。因此可以说,凡是能够生蛋的,就不可能是公鸡。所以你的朋友也许是把一只毛色鲜艳、鸡冠硕大的母鸡当成公鸡了。概念的内涵是确定的,不能随意改变,并且是大家公认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利用这些概念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
再比如,如果午休的时候,爱吹牛的布罗基同学绘声绘色地讲他去过的“孙悟空墓”。你会相信孙悟空墓存在吗?如果你学习了逻辑学中的“零概念”,你就不会被他误导了。概念可以划分为普遍概念、单独概念、零概念。普遍概念在客观世界中具有多个外延,比如大学、桌子。而单独概念在客观世界中只存在一个外延,比如天安门。零概念指的是在客观世界中没有外延的概念,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孙悟空就是一个零概念。这并不代表孙悟空这个概念不存在,而是指它存在于我们观念的世界,也就是“第三世界” 中,我们可以用对他主观的想法把他描述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讨论他了。既然孙悟空是个“零概念”,那么他的墓在现实世界中也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想象中,这样你就可以轻松反驳他了。
那有一天,你的朋友对你说,既然人是猴子变的,达尔文是人,那么达尔文是猴子变的。你会如何指出他的逻辑漏洞呢?原来,在这里,他混淆了个体概念和集合概念的区别。在“人是猴子变的”这句话中,“人”是一个集合概念,而在“达尔文是人”这句话里,人是一个个体概念。可以说,在这个论断里,这两个“人”指的甚至不是一个概念。你如果准确的识别了这个偷换概念的逻辑漏洞,你就可以避免陷入一些逻辑的陷阱。
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例子,你看到这样一句话:“大蚂蚁是大动物,小象是小动物”,你的直觉会告诉你这是对的吗?我们每个人在谈论“大”、“小”这些概念的时候,都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参照物。参照物的不同决定了我们脑海中所认识的“大”和“小”的不同含义。概念的内涵很多时候是相对的、与其它对象比较而言的,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大”,也没有绝对的“小”。同样的,左边和右边这样的概念也是因人而异的。当你要开车去接你朋友,在电话里他说“我在格林大街,我的左边是一个雕塑”,你是不是也很摸不着头脑呢?所以,我们在使用表达概念的词语时,要与对方充分沟通,使得双方对概念有一致的认识。
接下来一个有趣的例子可以让你更进一步地理解“概念”。书中的主人公布罗基向你抱怨,他很想去参观生物实验室,但是门口白纸黑字写着“非生物系人员禁止进入”,他因为不是生物系的学生被值班人员拦了下来,但是值班人员却放任一条狗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他愤愤不平地和你说,狗也是“非生物系人员”,为什么它就可以进实验室呢?你觉得布罗基同学说的对吗,他有没有犯什么逻辑上的错误呢?这时候,斯考尔教授走了过来,向布罗基解释道:你的问题很有意思,在逻辑学上,这是正概念和负概念的关系问题。正概念是指其内涵表示某种本质特征的概念,比如“机动车”,负概念则与它相反,表示内涵不具有某种本质特征的概念,如“非机动车”。这两个概念都属于“车”这个最近一级的属概念,因此“非机动车”的内涵是所有属于机动车以外的车。在布罗基同学的故事里,“生物系人员”是正概念,“非生物系人员”是负概念,这两个概念同属于它们最近一级的属概念,也就是“人员”。这两个概念的范围之和正好等于“人员”概念的范围。所以生物实验室不让你进去,因为“非生物系人员”的内涵是“不属于生物系的人”,并不是“一切不属于生物系的事物”,狗狗不是人,所以可以进入,而你是英语系的同学,所以不能进入。
午饭的时候,布罗基发明了一个“万能定义法”拿出来炫耀,把大家唬的一愣一愣的。他说“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的学说”、“悲观主义者就是以悲观主义认识世界或者进行行为实践的人”、“战争就是不和平的状态、和平就是不战争的状态”等等。只要给出一个概念,他都能立即给它下定义,而且这个定义还看起来有模有样的。想一想,如果换作你,会接受布罗基的这种万能定义法吗?其实啊,定义需要遵循一套完整的规范,这本书接下来就进一步阐释了定义的基本规范。对于一个正概念的定义,不能用否定句。在前面,我们提到过正概念,就是指有着某种本质特征的概念,所以啊,定义一定要讲明白这个正概念拥有哪些属性或者状态。而且,要记住定义是不能循环的,也就是不能包括被定义的概念。正是因为布罗基的定义里面,有这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所以他的定义并不是逻辑上被认可的定义。以上的内容涉及了对正概念定义的两个规则:不能使用否定句、不能循环,此外定义还有第三条规则:不能使用比喻句,也就是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样的定义也是站不住脚的。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用了多个小故事,对概念做作出了全方位的解释,说明了概念本身的重要性。在和他人的交流中,双方只有正确运用概念才可以顺利的地沟通。对这一章的学习也有助于我们识别别人偷换概念的论述,甚至在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你就能够从容自信地指出他逻辑的漏洞!
第二部分 判断和推理
学习了概念,我们接下来就可以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了。
概念的关系构成判断。有时候,你不经意的一句“这天看起来要下雨了”就是一句判断。判断具有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是指没有连接词的判断。简单判断具有三个特点,性质、范围和程度。这三个特点使简单判断又分成不同的种类。
复合判断是含有逻辑连接词的判断,逻辑连接词分为三大类,由此复合判断就分为三种,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联言判断是以表示“并且”意义的连接词连接起来的断定几种事物同时存在的判断。选言判断是二选一或多选一的判断。假言判断预设了条件,常见有“只要……就”和“只有……才”。接下来这本书用了三个例子分别解释这三种判断。
书中的第一个例子是联言判断的例子::姗羽滂关同学在课间向斯考尔教授诉苦,一个“丑小鸭”男孩来和她表白,“丑小鸭”说“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她觉得他不够有魅力,并不喜欢他,于是委婉地回了句“你很温柔但是你很丑”,但是第二天“丑小鸭”仿佛看到了希望,对她更加热情了,这让她很苦恼,想问问精通逻辑学的斯考尔教授,她是不是拒绝得不够明显。教授听了微微一笑,和蔼地告诉她,这两句话都是表示转折的联言判断句,是“丑小鸭”自己的理解出了偏差。我们前面提到,联言判断是用表示“并且”意义的关联词连接起来的多个简单判断句。进一步来说,联言判断的前后两句如果表示转折关系:比如“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说话者把要表达的意思放在后半句,听话者也要听出“话里有话”:尽管说话者承认前一句是真的,但是说话的目的在于后半句。所以女孩话里的意思已经很明确,并不是要强调“他很温柔”,而是要强调后半句“他很丑”,是明确表示对“丑小鸭”没有好感的意思。讲完了联言判断,我们来看一个书中的假言判断的例子。
你的同事说:“我要是会写文章,我就在家工作!”这就是一句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这表明只要你的同事“会写文章”,她就一定在家工作。但是如果她不会写文章,她有可能在家工作,也有可能不在家工作。假言判断除了这种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还有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比如“只有有了水,人类才能生存”。但是这句话并不表明,有水就一定能有人类生存,但没有水人类就一定不能生存,所以水是生存的必要条件。
选言判断从逻辑含义上来讲和假言判断是等价的,比如书中的一句选言判断“要么乔布斯当选,要么克林顿当选”就相当于假言判断“如果乔布斯当选,那么克林顿没有当选”,因为在实际上都只能是其中的一个当选。
在生活中,在别人说出一个判断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留意他的预设。比如“玛丽的舅舅是地铁售票员”中,不管这句话是否为真,预设都是“玛丽有舅舅”、以及“地铁有售票员”。那么预设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呢?我们在发问的时候,经常会用到预设。这种含有预设的问句被称为“复杂问句”,与之相反的问句则是“简单问句”。复杂问句经常暗藏玄机,比如爱丽丝问约翰:“亲爱的,你是不是还在继续瞒着我与琼斯约会?”任何一种简单回答“是”或“不是”,都承认了问句的预设“约翰过去瞒着爱丽丝与琼斯约会”。如果不同意疑问者的预设,需要直接否定预设:“我从没和琼斯约会”。只有敏锐地捕捉别人问句里的预设,才能对实际情况做出更准确的说明,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以上内容介绍了判断。那什么是推理呢?所谓推理就是从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推理必须合乎相应的推理规则。比如,布罗基同学最近喜欢研究历史。书上说“大多数斯巴达人是勇士”,他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运用推理了:既然“大多数斯巴达人是勇士”,那么小部分斯巴达人不是勇士。既然人不是勇士就是懦夫,那么小部分斯巴达人是懦夫!”这不对吧?”,你是不是很怀疑,但是也找不到反驳他的突破口。这时候斯考尔教授,解释道:“其实‘大部分斯巴达人是勇士’并不能推出‘小部分斯巴达人不是勇士’。因为前面一句话尽管没有说剩下一部分斯巴达人是不是勇士,但并不代表否认。‘没有说’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否认,也可能是那一部分情况还没有了解清楚所以无法做出对全体的判断。其实这运用到了推理规则。推理规则分为性质规则和范围规则。性质规则中,同性质可推,也就是说肯定判断为真,只能推肯定判断为真;而否定判断为真,只能推否定判断为真。比如,有些A班学生是留学生,只表示‘有些A班学生是留学生’,并不能推出‘有些A班学生不是留学生’;反过来说,‘有些同学没听懂老师讲的课’并不能推出‘有些同学听懂了老师讲的课’。所以肯定判断句‘大多数斯巴达人是勇士’并不能推出‘小部分斯巴达人不是勇士’”。
春天到了,校园里开满了樱花。布罗基漫步在花丛中,他突然说:“因为大部分樱花是粉色的,小部分樱花不是粉色的,所以有些粉色的花是樱花,也有一些粉色的花不是樱花”。听起来从词句意义上都是说得通的,但有没有人发现其中是有逻辑上的问题的,“从有些樱花不是粉色的”是否能够推出“有些粉色的花不是樱花”呢?查阅逻辑书,你发现这和推理的范围规则有关。要弄清楚范围规则首先要了解周延的概念。在逻辑学中,专有名词“周延”是用来描述概念的范围,涉及的是全部还是部分,简单来说,如果概念的范围涉及了全部,这个概念就是周延的;如果涉及了部分,就是不周延的。在推理过程中,范围的全部可以推全部,也可以推部分;而部分则只能推部分,但不能推全部。也就是不周延没法推周延。就像“有些樱花不是粉色的”这句话里“有些樱花”不周延,它只是部分;而推出的“有些粉色的花不是樱花”,这里的“樱花”显然是指全部,是周延的。由不周延推周延,是违背前面我们提到的周延推理规则的,肯定存在逻辑错误。
第三部分 论证
第三部分我们更上一层楼,讲逻辑学中的最后一大块,论证。我们之前所讲的判断和推理不同,论证的结论即使前提为真、论证结构符合逻辑,结论也未必是真的。这要怎么理解呢?为什么说论证在生活中很重要呢?原来,在实际使用中,判断和推理需要穷尽所有的情况,而论证能在一定范围内更加方便地对我们的疑问做出回答。论证包括归纳、类比、比较等形式。
什么是归纳论证呢?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刚刚学完了推理的布罗基最近在苦苦思索一个问题:“我到底要吃多少条河豚才能证明吃河豚不会中毒?”按照推理原则,必须吃完世界上所有的河豚才能下结论。这时候,上课铃响了,斯考尔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归纳”这个新的方法。归纳是从个性推知共性,比如“金银铜铁都导电”经过归纳后,就成为了“所有金属都导电”。即使这是一个符合归纳规则的论证,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未必就真是所有的金属都导电。所以说,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吃河豚不会中毒,这就是归纳的方法。说到这里就有人要问了,既然归纳推理结论是未必为真的,那么这种归纳有什么意义呢?是这样的:人们根据有限的经验进行归纳,逐步得出初步的普遍结论,再根据新情况重新进行归纳,不断完善结论。是不是觉得这个过程很熟悉呢?对啊,这就是科学研究的步骤!古时候神农尝百草,也是用归纳的方法摸索出草药的功效。可以说,归纳论证的思想对于人的认知发展、乃至社会的科学进步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归纳也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如果有人虚张声势地告诉你,“蟾蜍搬家就是要地震了”,你可以多留个心眼,不妨问问他,你是如何归纳出这个结论的?从前的这些情况都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是偶尔这样,还是几十年几百年来一直都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提高归纳过程的有效性的方法。我们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归纳的前提必须尽可能的多。第二,归纳的前提尽可能涉及多种条件和环境。第三,归纳的时间应当尽量长,并且涉及不同的时间段,最好包括完整的周期。说完了归纳论证,那么类比论证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们不妨先听听这个论证吧:地球有大气,有白天和黑夜,有水,也有四季,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火星也有这些自然条件。地球上有生命,因此火星上可能也有。听完这个论证,直觉告诉你这是正确的论证还是错误的论证呢?实际上,这是一个正确的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思维过程。讲到这个火星的例子,你可能会问,可是现在传回的资料并没有证明火星上有生命啊?是的,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论证的结论是不一定正确的,但这正推动着我们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地深化。弄懂了类比论证的概念,比较论证就更容易理解了。
假如你和你的同事进行入职时间、能力、工作表现、专业背景、薪水等多方面比较,发现你的薪水比同事少了15%,你得出的结论是:这薪资分配非常不公平。你就在不知不觉中就运用了比较论证的方法。比较论证比类比论证更进一步,如果前者具有a特征是正常的,那么后者不具有a特征就是不正常的。那么比较和类比论证在实际运用中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原来啊,比较论证的重点在于后面的结论。比如“这薪资分配非常不公平”就是这个比较论证要真正表达的意思。但是在生活中,“比较”有时候是痛苦的根源,也有时候让你更加幸福和满足,就要看你在什么时候、和什么人比较、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那咱们现在可以做一个测试,一篇健康类的公众号文章这样写道:研究证明,80%的肺病患者吸烟,因此吸烟人群容易患上肺部疾病。刚刚学习了比较论证,你可以思考一下这里的逻辑有没有什么问题呢?我们来看一下,“吸烟人群容易患上肺部疾病”的比较对象是谁?是“不吸烟人群”。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告诉我们不吸烟人群的肺病患病率啊!论证者或许认为不吸烟人群肺病患病率远远低于80%,但是这在比较论证里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接下来,书中的斯考尔教授用同学们所熟知的“蝴蝶效应”引发了进一步的思考。“一只南半球的蝴蝶抖动翅膀,引起了北半球的一场龙卷风”。这句话作为“蝴蝶效应”的经典表述,影响了很多人。但是学习了逻辑之后你会了解到,蝴蝶抖动翅膀并不足以成为龙卷风的原因,而只是因果关系发生的条件。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和条件是不同的,假如你把车钥匙借给你的朋友,他去机场接女朋友,但是因为闯红灯和超速导致车祸,他能说车祸的原因是你把车钥匙借给他了吗?显然不是,就算你不把车借给他,他也会向别人借车,而真正导致事故的原因是他违反了交通规则。回过来看这个“蝴蝶效应”:在气象学中,龙卷风的原因是“强烈的空气对流运动”, 而“蝴蝶抖动翅膀”只是因果关系发生的条件。所以把这样一种相关关系包装成因果关系来夺人眼球的做法是毫无逻辑的。但是“蝴蝶效应”能成为经典,本身还是有道理的,它说明影响因果关系是否发生的条件非常多而且复杂,往往一件很小的事情足以影响一件很大的事情。
最后,我们再讲一个书中提到的小故事,是关于《国王的新装》的。这个童话故事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在此就不一一一一赘述了。在这个故事里,逻辑学探讨的是“公共已知信息”的作用。什么是“公共已知信息”呢?它是指某一个信息在一群人中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并且每个人都知道别人也知道该信息,而且,每个人都知道别人知道自己知道该信息。而人们的行为会因为信息从非公共已知信息到公共已知信息的变化而转变。在《国王的新装》这个童话中,一开始,大人们只是自己心里怀疑国王没穿衣服,但是并没有人说出来,那么“国王没穿衣服”就不是公共已知信息,因为大人们不知道别人是否认为国王没穿衣服,也不知道别人是不是知道他们自己心里认为国王没穿衣服。而当一个孩子大声说出这个真相时,它变成了公共已知信息,人们这下都知道自己所想的正是他人所想的,国王立即沦为人们的笑柄。因此将一个信息变成公共已知信息的力量不容小觑。但是如果小孩只是通过悄悄话的方式告诉另一个人,也不足以将信息转为公共已知信息,它的效用会大打折扣。所以,《国王的新装》有着逻辑学上的意义,指引人勇于利用“公共已知信息”的巨大作用说真话、说实话。
结语:
这就是《逻辑:你认为正确,就一定正确吗?》这本书的基本内容。我们来回顾一下,第1部分我们讲的是概念,也就是学习逻辑的基础,拥有的概念我们就拥有了逻辑辩论的材料。第2部分我们讲的是判断和推理,概念的关系构成判断,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形成推理。第3部分我们讲的是论证。论证,包括归纳、类比、比较等形式。通过学习这本书,你会发现那些平常在我们听来似乎有些道理的论述,有时候是“不逻辑”的。我们不仅是停留在有些话的内容为什么不合逻辑,也要思考它的概念是否前后一致、推理形式出现了什么样的错误。拥有了逻辑上的这些技巧,并把它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你也可以准确的指出别人说话中的逻辑漏洞、不断完善自己的发言,让它听起来更符合逻辑。相信逻辑的训练能帮助大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更加自信从容!
金句:
1.有一只具有公鸡外表特征而非本质特征的母鸡,被误以为是公鸡,然后这只被误认为是公鸡的母鸡下蛋了。
2.很多争论产生的根源就是因为概念的内涵模糊。
3.概念的内涵必须明确,只有具有明确内涵的概念才能具有明确的外延。如果内涵不明确,那么外延也是模糊的
4.生活中有很多语言,不用去深究就知道它们完全不逻辑,或者就是纯粹的文字游戏。
收藏举报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