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日早晨6点10分,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可是,也许你不知道的是,五星红旗的诞生一波三折。国旗的设计者是谁?开国大典的第一面国旗的制作者是谁?她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
2022国庆节升旗仪式,图源新华社
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之际,一起随我走进国旗的诞生史。
1949年4月21日,伴随着青天白日旗在南京城头降下。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摆上重要日程,国旗的设计和制作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1949年6月15日,全国政协会议筹备会在北平成立,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负责制定国旗,并指定由第六小组负责。
第六小组的组长是著名民主人士马叙伦,副组长是叶剑英和沈雁冰。
1949年7月4日,第六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登报公开向国内外征集国旗图案,并成立国旗评选委员会,邀请徐悲鸿、梁思成、艾青等专家参加。
经过一个月的征集,第六小组收3012幅国旗设计草图。8月20日,筹委会在北京饭店413号会客室设立了国旗图案选阅室。
曾联松设计的“红地五星旗”国旗图案八月中旬才寄到筹委会,勉强赶上了征集的末班车。在最初评选中,曾联松的设计方案并未入选。
第一面国旗
曾联松原籍浙江瑞安,时任上海市合作总社调研科科长,他不是美术设计专业人士,但是他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情,设计了椭圆形带有镰刀斧头的五星红旗。
最初的讨论中,曾联松的设计方案因为小五角星其中一个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所以并未得到专家的认可。
在一次讨论中,著名戏剧家田汉拿起五星红旗图案草稿说:“依我看,这个设计是不错的。”
在田汉的启发下,多数人也觉得这个设计美丽大方寓意又好,曾联松设计的国旗方案才最终进入38种国旗备选草图,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列为复字32号“红地五星旗”,但排序十分靠后。
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
1949年9月23日,政协全体会议代表分组讨论了国旗方案。毛泽东主席和多数代表起初都赞成一颗星和一条横杠的1号图案,其中横杠代表黄河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但最终并没有形成定论。
9月23号当晚,彭光涵向周恩来总理推荐了32号图案。陈嘉庚也向毛泽东和周恩来建议,认为政权特征比地理特征更为重要,所以没有必要选用象征黄河的横杠。
使毛泽东最终改变看法的是张治中将军。
张治中向毛泽东明确表达了他对4号图案的反对意见,认为一条横杠有分裂国土、分裂革命的嫌疑,而且容易让人联想到孙悟空的金箍棒。
9月25号,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召开了国旗协商座谈会。他拿着五星红旗图案说:这个图案表现我国革命人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这样,五星红旗作为国旗的方案基本达成共识。
9月26号,经过反复讨论,政协一届全体会议国旗审查组通过了323号图案为当选图案,并对国旗意义作了统一说明。
曾联松
323号图案就是曾联松设计的32号草图,后来经过两次修改,去掉了大五角星中的镰刀斧头,又改变了五星位置和长宽比例才最终成为今天五星红旗的模样,所以称323号。并于27日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通过,并通知曾联松是国旗设计者,此时他仅仅32岁。
国旗设计图案终于定稿了,可是由谁来制作呢?
9月29日,北京国营永茂实业公司的负责人共产党员宋树信接到了制作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任务。可此时距离开国大典仅有不到3天时间,国旗制作迫在眉睫。
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资匮乏,印染和生产技术都十分落后,找齐制作红旗的材料并不容易。
接到任务当天,宋树信几乎跑遍了北京城,也没有找到制作五星红旗所需要的红绸和黄缎,急得他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一夜,宋树信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第二天凌晨五点,他又赶到大栅栏的最大绸缎庄瑞蚨祥,这是他最后的希望。
经过宋树信和店员在瑞蚨祥地下库房里几个小时的翻找,终于找到了几块红绸和不到两尺宽的黄缎。
晚年的宋树信
宋树信激动的拿着布料,又马不停蹄的赶到位于西单的新华缝纫社,和师傅们一起制作国旗。
可是紧接着难题又来了,由于黄缎不够用,大五角星的一个角需要拼接。这是涉及政治的大事,宋树信不敢作主,赶紧向上级汇报。经过漫长等待,党中央的批示终于来了,同意拼接方案。
9月30日一整夜,新华缝纫社灯火通明,工人师傅们加班加点赶制国旗,宋树信在一旁监工,眼睛都不眨一下,丝毫不敢怠慢,生怕出了纰漏。
10月1日凌晨,两面国旗终于被缝制出来,由于缝制十分仔细,拼接的一角几乎没有痕迹。这时的宋树信忐忑的心才终于安定下来。
开国大典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下午三时,毛泽东主席亲自按动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缓缓升起。这一刻,宋树信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一面国旗在天安门悬挂整整一年,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