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麟故居从外面看很普通
澄江城在历史上曾经是澄江府城,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知府徐可久从旧城迁府治于凤麓并在此建城,其后在清代到民国时期,澄江人文蔚起。清康熙时期曾历任浙江、江苏巡抚、吏部左侍郎等职,并在其任内做出很多善政的赵士麟便是其中的杰出人物。近日,记者来到赵士麟故里,在这座百年老城的历史经纬中,探寻他的过往岁月,聆听他的传奇故事。
年幼投师华藏寺
由玉溪驱车前往澄江,经过2小时左右的车程,车子渐渐驶入“十里亭”。此地在古时位于澄江城外,作为地方官员和当地人迎来送往的场所,如今已改变了旧时的面貌,成为一个交通繁忙的地段。而在这数百年的日月交替中,唯一不变的,便是它的称谓。
“十里亭”这个名字从车窗外一闪而过,谁又曾知晓,这里便是赵士麟的出生地呢?据了解,赵士麟,字麟伯,号玉峰,生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澄江府河阳(今澄江县)一个清苦的乡村读书人之家。而赵氏先祖为河北人氏,后迁金陵(今南京)。先祖赵圣传,精于理学,明永乐时来澄江府任府学教授,人称“启南先生”,主管教育、文化等,为澄江理学传播的始祖人物。过世后,其后人定居澄江“十里亭”(今狗街子),于是世代为澄江人。
熟识澄江文史风貌的当地学者阮学才告诉记者:“赵圣传死后,其家人变卖房产本想回到原籍,但在他们到达十里亭后,因兵乱,便在该地搭房而居。1629年,赵士麟便出生在了这里,并一直住到他考取功名外出做官。”
赵士麟出生后,其父赵文科以务农为业,母亲龚氏死得早,继母万氏生一弟弟,不久父亲又病故。因万氏贤惠,守节不嫁,孤儿寡母生活十分困难。赵士麟在很小的时候便要挑着扁担,走村串寨卖香油补贴家用。艰辛的生活,迫使他发奋读书。求学心切的赵士麟,经常会到距家不远的华藏寺醒觉和尚所设的私塾门前偷偷学习。这一来二去,他便被醒觉和尚发现了。据说,这醒觉和尚原是明朝遗臣,明朝灭亡后便在此削发为僧,除诵经参禅外,还开设了一家私塾。
醒觉和尚见年幼的赵士麟有求学的心思,便询问其何方人士。在得知他是寒门子弟后,主动寻访赵士麟继母万氏,愿免费收他入学。师从醒觉和尚后,赵士麟由于天资聪慧,经常得到醒觉和尚的夸奖,并在其鼓励下更加发愤图强。据了解,关于赵士麟在澄江读书的地方,当地有两种说法,一为华藏寺,二为宝华寺,广为传播的是华藏寺。
为官数载受重用
赵士麟草书轴(资料图)
虽然家境清贫,生活艰辛,但经过多年的刻苦攻读,人生的天平也逐渐向赵士麟倾斜。
据相关文献记述,赵士麟经多年苦读后,参加河阳县考,名列第一。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庚子科中举,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甲辰科考取了进士。其后,他辞母到贵州平远府任推官,从此离开了家乡,踏入仕途。
而所谓“推官”,简单来说就是一般诉讼的审判官员。在平远任职期间,赵士麟以谋求地方安宁、百姓福祉为己任。那时,贵州发生的重大要案,都调派他参与审理,使其声名远播。
或许是因贵州当地百姓对他的认可,在其任推官不久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赵士麟又被调往直隶(今河北)容城县任县令。他认为要治理好地方,必须振兴教育,以立志、辨学、正心为宗旨,教育民众立志立德,勤奋读书。由于容城当时政务偏废,摊派苛刻,他到任后尽行革除,并刻碑文以示永远遵守。同时,还发动民众修缮文庙、城池、官厅、桥梁、道路等设施,并每年坚持济孤赈贫,积极发展农桑,使人民不受饥寒。
赵士麟在容城6年,因治理有方,深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康熙帝知晓其政绩后,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4年)将赵士麟从容城调到京城任文选司主事,升稽勋司员外郎、考功司郎中,不久晋升光禄寺少卿、鸿胪通政,再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收复了台湾。
台湾收复后,如何加强中央对台湾的管辖,自然成了那时朝廷上下讨论的议题。此时的赵士麟也积极提出自己的治理办法和见解,上书朝廷,认为:“台湾去闽不远,地方千里,虽所处远近不同,皆可训化也。宜仿广东琼州例而变通之,设一府两县以治其民。设一总兵以镇台湾,设一副将以镇澎湖,以千里所产供驻防之需,柴草粮食,不可胜用,即稍有协济饷项亦无几,这样沿海守汛之兵可减。”赵士麟上书所述,得到了康熙帝认可,并批交吏部会兵部照办,促成了康熙帝台湾收复后的决策。
为民解忧传佳话
在如今澄江城的南正街上有一所老宅,这是赵士麟继母万氏居住过的房子,当地人习惯性地称它为赵士麟故居。寻访中记者得知,它曾被出售筹款,代民还债。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要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赵士麟任浙江巡抚时说起。当时,杭州地接西湖,市场繁盛,百货杂陈。不少贫民常向驻防八旗兵官员借贷“印子钱”,用作小本经营。由于利上加利的盘剥,以致发生八旗兵军官殴官、殴民的事件。闻讯后,康熙帝特旨严诛首恶,民欠债务由旗营将军与浙江巡抚照市息结算。而此时,旗营债款达31万两,赵士麟感到十分棘手。熟悉澄江历史的本地人龚映芬告诉记者:“正当赵士麟为此事忧虑的时候,突然接到其母万氏的家书,说‘吴三桂叛乱,你弟弟被杀,我家祖籍金陵,现将澄江房产、田地尽数变卖,准备回籍与你相处’。读信后,赵士麟觉得母亲变卖房产、田地的钱款可代民偿债,了结此案。于是,他便与旗营将军商讨偿还事宜。”
其母万氏得知事情原委后,同意了赵士麟义举,并将钱款送到军营。旗营将军见送来的银子字号都是云南的,感慨道:“公如此仗义,我辈当助成盛德。”于是,让利还本,后又减十分之六,共计5万余两。赵士麟发动当地官商捐款凑足此数,因负债关押的庶民也被释放回家,得到百姓称颂。
任浙江巡抚期间,除代民还债外,赵士麟还整顿浙江漕运,疏通水道,造福一方。杭州人称颂历代兴修水利的名宦时常说:唐有白居易,宋有苏东坡,清有赵士麟。
据说在抗战期间,中山大学迁至澄江后,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到澄江视察中山大学,还亲自到赵士麟故居瞻仰。记者翻阅当地文献,在其中找到了这样的描述:一日,陈立夫因事来到澄江县政府。县长摆酒席宴请陈部长一行。席间,陈立夫说:“我是浙江人。康熙年间,你们澄江人赵士麟任浙江巡抚,为浙江人做了治河修城、代收营债、严肃法治等千秋好事。赵士麟离职十年后,浙江百姓一直怀念着他,除修史记载外,还在杭州孤山为他建盖了赵公祠,雕塑了他的像,永志纪念。不知这位巡抚大人的家在哪里?还有没有后人?我很想去瞻仰瞻仰他的故居。”随后,县长与地方乡绅领着陈立夫到了南正街赵士麟故居。当时,房舍已卖给了张家,便由张家人领着陈立夫一行观看。故居内除楼上有一块匾额外,其家居用具、匾牌文书已不存在。陈立夫走出来时,感慨万千地说:“赵公的故居没有完好地保存下来,真可惜。大凡历史上做了好事的人,老百姓千百年都不会忘记,你们不能忘记赵公!”
任浙江巡抚两年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赵士麟调任江苏巡抚,施行“恤刑狱、厘钱法、兴水利、办学校、奖孝悌、尚廉洁”的善政。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他被调回京城,升兵部督捕右侍郎,其后,升吏部右侍郎,转左侍郎。他大胆推荐贤能,致使官员不敢徇私舞弊。
由于赵士麟自幼孝顺,且为人正直、政绩突出,康熙帝诰封其为特授光禄大夫,继母万氏为一品夫人。当老夫人百岁时,康熙帝认为“人生百岁,本是国家的祥瑞,何况出在大臣之家!”于是,御书“百岁”二字,赐给万氏作为皇帝的寿礼,一时间,京城内外视为殊荣,地方官将这幅御书摹刻建为石质牌坊。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为官30多年的赵士麟病逝,享年70有余。
记者行走于南正街附近的街巷间,旧时赵士麟继母万氏的“百岁”石质牌坊已荡然无存,且他一直在外为官,涉及澄江当地的往事不多,但只要提及他,当地人便能谈论一番。在他们看来,赵士麟这个名字已然成了澄江人文蔚起的一种象征。(玉溪日报记者 顾世丹)
编辑:何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