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aglfar这两天,一款名为“三相之力指示器”浏览器扩展程序进入到许多B站用户的视野,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领域认证4个优质回答?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领域认证4个优质回答
文/Naglfar
这两天,一款名为“三相之力指示器”浏览器扩展程序进入到许多B站用户的视野。
三相之力指示器是作者“BigCleverMan”分享在Greasy Fork上的一段脚本,由B站用户Xulaupuz制作的“原神玩家指示器”升级进化而来,主要作用是在Bilibili网页版中、在动态和视频评论区的用户ID后标注出他们的“成分”。
作者对这段脚本的说明是“B站评论区自动标注三相玩家,依据是动态里是否有三相相关内容”;而三相指的分别是《原神》《明日方舟》和《王者荣耀》。
脚本判断成分的方式就是爬取用户的动态,在其中搜索对应的关键词。比如,如果你在动态中提到过“明日方舟”这四个字,脚本就会在你的用户名后标注紫色的“稀有 | 粥畜”;如果既有“明日方舟”又有“原神”,那就成了红色的“史诗 | 二次元双象限”;假如三项全沾,那就是金色的“传奇 | 三相之力”了。
三相之力指示器实际效果
在后续的更新中,作者又顺应需求加入了VTB相关关键字的检索。嘉然、七海、永雏塔菲、东雪莲、猫雷等引流狗最爱的B站皮套人悉数上榜。另外,如果识别到动态中有“抽奖”二字,用户会被标记为“隐藏 | 抽奖”。
当然,由于脚本的逻辑较为简单,很容易发生“误伤”的现象——比如,在动态中破口大骂《王者荣耀》的用户也会被标记为“农批”;而发布了原神玩家指示器的Xulaupuz本人由于动态附带的视频标题里有“原神”二字,也被标记成了“原批”,被评论区戏称是“普罗米修斯”。
这下你成原批了
由于三相之力指示器的准确性和专业性过于拉胯,大伙比起它的功能性似乎更热衷于开发它的娱乐性。许多人纷纷在某条特定的动态下留言,让装了插件的朋友看看自己的“成分”。
我的同事三明老师整个账号中仅有3条动态,其中一条是转发的关于《原神》的抽奖,轻而易举地斩获了“原批”和“抽奖”两项桂冠;而我的一些网友已经功利地在动态刷关键词,实现了“双排上分”的盛景。
功利比!
事实上,只要发一条“原神 王者荣耀 明日方舟 嘉然 塔菲 七海 猫雷 雪蓮 抽奖”的动态,就可以立马获得全部头衔——动动小手,你就能在一分钟内成为二次元三相之力和“资深”管人痴,用五彩斑斓的头衔点缀自己的账号了。
这号就算是养好了
不过,尽管现在三相之力指示器基本上成了名不副实的乐子——你看,尽管一个兄弟的头上标着原批,你真要查成分还得点进动态看看提到原神的是什么内容——但它诞生的理由和后续进化的进程依然是值得思考的。
在“原批”某种程度上成为嘲讽和自嘲双向用语的今天,《原神》玩家和不喜欢《原神》的玩家在舆论场上已经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抗争。
2019年,在《原神》正式上线之前,我在ChinaJoy索尼展区观察了整整3天。由于原神展台在此开设,那块小小的留言板成为了所在场馆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我不但目睹了知名KOL在那里摔掉了他的PS4,还看到了无数玩家在《原神》试玩队列里玩Switch的行为艺术。
传说中的留言板
时间过了很久,客观上讲,《原神》确实吸引到了庞大的玩家群体,舆论也不再是一面倒的抨击和反对;但由于玩家群体扩大和低龄化造成的影响,一些《原神》玩家的“童言无忌”再次成为了互联网的众矢之的——这可能就是广为人知的“第一定律”的由来。
当然,这种网上冲浪的低龄化在许多网游和手游中都有体现,其中以二次元游戏尤甚。除了原神玩家,还有许多玩家群体被标记为“批”。
识别出这些“批”,可能正是制作三相之力指示器最初的目的:分辨无法正常讨论的对象,防止在帽子和屁股大战中浪费时间。
显然,这种识别是具有某种优越感的——而它实现识别的手段本身正是给他人简单粗暴地打上了标签,可以说是陷入到戴帽子的循环之中去了。就像一个逆天的《原神》玩家并不能代表整个群体,一个博学的主机游戏玩家也无法成为所谓的平均水平——尽管可能在比例上确实有所不同。
珍贵历史资料
总的来说,在最近的几年里,中文互联网的讨论氛围是迅速滑坡的。在对一件事展开讨论的时候,不先关心事件本身而是先查询对方的成分仿佛成为了必修课。在这种环境下,坚决站边、“立场”明确成为了美德,理性中立客观反而成了罪孽。
这种风气和习惯是可笑的。
在我看来,用网页脚本把人标签化,不是什么“用魔法打败魔法”,而是退化成类人猿拿起石头和假想敌猴子互掐——如果真有不是当乐子而是认真了的使用者(还真有),那不得不说是对互联网现状的一次绝妙讽刺。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我所在的《魔兽世界》游戏讨论群开玩笑地试图修改这款脚本,以识别出B站用户中的“狒批”(对MMORPG稍有了解的读者可能对这两款游戏玩家群体间的所谓恩怨有所耳闻)——但大伙想了很久,也没能想出一个合适的关键词。
你看,就连AI绘画都需要好几个词组的限定才能描绘出一幅较为理想的作品,一个人的成分又如何能够通过一个词语来定义呢?
《标签》
在可以“抛开事实不谈”的今天,理性的、有意义的讨论正在从云端消失。当思维的碰撞被公式化的党同伐异取代,在放眼望去全是帽子的0和1之间,比起现实中的友人,互联网上的朋友也许变得更加珍贵了。
想到这里,我看着自己顶着一大串头衔的B站账号,最后还是没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