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包羞。
六二虽阴柔但居中得正,它可以包承,不易为人识破,故以否亨戒大人。六三既阴柔又不中正,又切近于上,它的面目大家看得清楚,它想迷惑人,笼络人,不易得逞。但它忍耻固位,无心离去,尸位素餐,无所作为。这就是包羞。孔子说“邦无道,穀,耻也”,当否之时,占着位置白吃饭,厚颜无耻,大概正是指六三这种情况。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六三本为小人,它目前之所以能够忍辱含垢,只因为它所居之位不中不正,限制它不得施展,一旦由位不当变为位当,这种人十分可能干更大的坏事,君子务必注意提防它。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命谓天命,不是君命。畴、类;离,丽,附丽;祉,福。九四过中将济,否将要变泰之时;九四以阳刚居近君之位,有济否之才和济否之势。若能既自处于无过、又不肯躁进,则必无咎。因为否极必然成泰。其中有“天命”亦即客观的规律在起作用。大往小来变为小往大来,不唯九四自己受福,与它同畴的诸阳爻,也将附丽于它而一齐受福。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九四正处在否过中而将济的时候,既得其时又有其命,所以无咎。但是九四在否将反泰的过程中,远非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它是主动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有命无咎”的结局,乃是它自行其志的表现。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休,止息。九四否开始向泰转化,九五已进入息否之时。九五是否卦之主爻,阳刚中正且居尊位,可谓居其位,有其德,得其时。它有条件有力量休否,即拨乱反正,扭转乾坤。休否固属势之必然,但是要将休否的可能性变为现实,九五即大人的刚决果断,奋力推动,具有决定意义。可见,《易经》既强调客观的规律,又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并没有丝毫的宿命论思想。
当元气渐复,泰道将还的时候,人皆晏然安乐,唯大人有戒惧危亡之心,他念念不忘“其亡其亡”,有如此戒惧危亡之心,必能像“系于苞桑”那样坚固不拔。桑这种树根深蒂固。苞,丛生。“苞桑”,丛生的桑树,其固尤甚。《系辞传》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系辞传》概括的观点,与否卦九五爻辞的思想是一致的。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转否为泰,获大人之吉,关键的原因,是九五有德有位。有德有位之中关键是有位。九五处中得正居尊位,握有转否为泰的权柄,具有拨乱反正的力量。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上九处否之终极,否发展到极点,是该倾的时候了。爻辞讲“倾否”不讲“否倾”,是有意义的。强调否之所以倾,其中人事的力量起极大作用。并非否发展到极点,不须人力便自然地倾覆。泰之上六以阴柔处泰之终,它无能无德保泰,使泰变为否。否之上九是阳刚之才,它有能力倾否,使否变为泰。无论泰至上六复为否,还是否至上九变为泰,当社会发展到极点,即将发生质变的时候,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易经》一方面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成是有规律性的,一方面又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实际上它已经有了人是历史的主人的思想,至少它不认为人类历史的命运是由上帝主宰的。
先否后喜,否极时忧在先,否倾时喜在后,有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意思。正与九五“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的含义相似。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这是讲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则”字是强调人事的重要。否终必倾,人们在否终将倾的时候,就要主动地去“倾否”,不可等待。“何可长”三字是说天下绝无久否之理,否倾是必然的。人们要因势乘机而动。两句话把天道之盛衰与人事之进退交织在一起。
〔总论〕
否卦与泰卦,上三爻与下三爻都是相应的。但是泰卦上下诸爻在爻义上有相交之意,否卦则没有。泰卦初征而四孚,二中行而五归妹,三陂平而上城复,凡相应之爻爻义是相交的。否则不然。否初拔茅而四有命,二大人否而五大人吉,三包羞而上后喜,相应之爻爻义皆不相交。
否卦是讲天地之交,世情闭塞的,然而六爻之爻辞不见一凶咎字,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否六爻阴阳平分,象君子与小人并生于世上,尚未到柔剥刚的时候,小人为害并未见显著。到了剥的时候,一阳在上受五阴之剥,方成小人的世界。否之时,就全卦看,君子道消,小人道长,于君子不利,所以卦辞说“不利君子贞”。
但是六爻的各自情况却不尽如此。上卦三爻皆阳,君子在上,否已过中,形势好转,“休否”,“倾否”,已成为势所必然。这时候只要大人君子顺应规律,心存危惧,积极谨慎行事,便可以无咎得吉。下卦三爻皆阴,小人用事,当然无如上卦好,但此时小人亦正处于全身远害之时,自顾犹苦不迭,更无暇无力将其为害君子的愿望变成现实。所以爻辞强调小人“包承”、“包羞”而不言凶咎。
未完待续……
本文选自金景芳、吕绍纲合编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谱的讲解易学知识之书,想入门或深学的朋友都可读一读。
你的移动文学图书馆:这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拒绝网络爽文“小说”!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