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推荐的是一部来自丹麦的电影——《地雷区》。
豆瓣评分8.7,相当不俗
相较于意大利、法国等欧洲电影重镇,丹麦电影在中国拥趸较少。
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尽管并没有出现战争场面,但它是战争的后续,或者,我宁愿称其为战争的孑遗。
二战结束后,大批驻扎丹麦的德国士兵成为战俘。现在,他们要为德国的侵略行为埋单——德军曾于二战期间占领丹麦并,在西海岸埋下了超过一百五十万枚地雷,战俘中的一部分年轻士兵,就此成为活体地雷探测器。
人肉探雷器
地雷有多恐怖?我最初的“颤栗”来自于《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名作,其中的炮排排长、粗豪汉子靳开来,就是在为战友砍甘蔗时误踩地雷牺牲。
靳开来虽然没能获得功勋章,但最起码是烈士。而这群以命排雷的半大孩子,他们终日与死神为伍,即便不小心成为地雷爆炸的殉葬品,也不会有任何补偿。实际上,丹麦人的用心就在于此,最好让这群可恨的“德国佬”与他们埋下的地雷一起完蛋。
德国人埋下的不仅仅是地雷,也是仇恨的种子。丹麦人当然有充足而正当的理由去仇恨。并且,我们对于这种仇恨感同身受,因为我们也曾遭到侵略者的残暴践踏。
好了,这群排雷者的工作环境很清楚了:除了时刻面临死亡威胁,他们还要忍受饥饿以及丹麦人仇视的目光。他们在一个冷酷的军士长的无情驱使下不停工作,他们使用的工具更是简陋至极,人手一根铁条当作探测器。
没人把他们当人!
但即便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这群年轻的战俘也有自己的理想,他们梦想着排雷工作结束后回到德国,享用各种美食,约会心仪的女孩,当建筑工人,开自己的公司,他们要“重建德意志”。当下固然黑暗,但遥望前路尚有一线光明。这一线光明,就是他们全部的希望。
他们的不畏死亡,他们的努力工作软化了军士长冰冷的心,军士长为他们带来额外的食物。可这一善举,反而招来了麻烦。一群喝得烂醉的丹麦士兵半夜闯入,对他们肆意侮辱。被惊醒的军士长试图阻止时,也遭到上级军官的威胁。
当举世皆爱时,不爱就是错误;当举世皆恨时,不恨也是错误。在汹涌的洪流面前,个人意愿有几多价值?几多分量?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军士长也许没有这样的诗情诗才,但他在情感上一定会与杜甫共鸣。当然,他怜的不是才,而是生命。这就是一群孩子啊,当希特勒的铁蹄肆虐丹麦时,他们甚至还没成年。他们该为战争狂人的野心而担责吗?
接下来,军士长展示了他温情的一面,他为孩子们放假一天,并且带着他们踢足球,玩游戏,碧海蓝天的映衬下,一派和谐景象。
变故突如其来,军士长的爱犬触雷而死——在这片已经排过雷、被认为是安全的沙滩上。军士长大发雷霆,他认为自己被愚弄了,自己的善举没有换来回报,这群年轻人在工作中偷奸耍滑。接下来的一幕注定要在电影史上留下不朽的一笔:孩子们在军士长的勒令下,手挽手排成一排,在已经排过雷的区域来回行走,用他们的生命来确保这一区域的安全。
最终的和解来自于一起意外事件。邻居(似乎在暗示是个战争寡妇)家的小女孩溜进了地雷区玩耍,邻居不得已向曾经孩子们求救。在军士长的注视下,一个孩子匍匐前进,逐一排雷,有惊无险地救出了小女孩。
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这片区域的排雷工作终告结束,仅有四个孩子幸存下来。军士长决定兑现诺言,放他们回国。但军士长的上级并不作此想,他把孩子们安排到了另一片更为危险的区域排雷。四个孩子的命运究竟如何?他们还能回到德国吗?这里,我就暂不剧透了。
影片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但片中的地雷同时又是个隐喻,大片的地雷区,仿佛楔入两国人心中的一根毒刺,害人又害己;又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善恶。
战争,从来就是把双刃剑;战争,也从来没有赢家——即便有,也只是个别的野心家。
所以,好的战争电影,其立意一定是反战的。就像是鲁迅定义悲剧: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好的战争电影也是这样,把战争最残酷的一面展示给观众,并以此来警示世人:千万别让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