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糕”
戴俊平
老伴去压面房磨回了半袋子玉米面,告诉我,明天做发糕吃。老伴一说做发糕,我就想起“闯关东”那些年,在黒省吃的那种用大黄米面做的发糕,那种发糕吃起来又甜又香又筋道,用我们家乡的土话说“真比上色果子都好吃”。吃过的人,总是吃了还想吃,没个够。
说起发糕,就又想起小时候过年时,母亲用绿豆面,其中放些萝卜丝之类的什么东西,现在都想不起来了,反正做成的年糕,很好吃。当然,那时蒸糕、炸丸子,是过年的主要项目之一。将那绿豆糕切成小块,和丸子、豆腐、粉条、白菜一起炖,现在想想都过瘾。那是少年时代的年味吧。
印象里还见过一种发糕,那是在近六十年前,在豫北一带谋生时,见到当地人给才出嫁的女儿家,在中秋节期间送的一种很大的发糕。那发糕也有我们邳州人的大煎饼大小,那厚度也总在五六公分以上,那发糕的上面也如同现在的生日蛋糕一样,做成各种各样的立体花纹图案,这要请专业师傅来家做。据说这种师傅各村都有。这种发糕的面要比一般的馒头要硬些,面里面还散放着许多新鲜小枣。
做成的发糕装在一种像鼎一样的三条腿的木制容器中,容器叫什么,我没有打听,整个容器漆成黑色发亮。差不多有半人高,很壮观。容器盖正中有一个大铁环,扁担便从大铁环中串过。用两个大男人抬着送到女儿家——这其中的寓意,我虽未曾听当地人讲,那还不是做父母的担心女儿初嫁到婆家,做不好饭,帮着做一个大糕,够他们一家人吃好几天的。做父母的爱儿女们的心,真是做到十成也还嫌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西安市区,我还吃过一种发糕,卖糕人推着一辆装潢的花花绿绿的小车,好像还带有铃铛之类的响器,我记不太清楚了,车上生着炉火,在市区的大街小巷游走,现做现卖。据说是从前宫廷里流传下来的一种宫廷小吃,用糯米粉、白糖、桂花等等材料做成。我第一次见过,好奇。便请他停下,先做两笼尝尝。那师傅停下车,手疾眼快,一眨眼功夫,两笼糕就做出来了。他掀开笼盖,抽出一根牙签,将发糕插出来,递给我。我这个乡巴佬接过来,笑了“师傅,我要是饿了,你一直做,我一直吃,恐怕永远都不会吃饱”他转过脸,看看我,也笑了。这种发糕叫“镜糕”,和眼镜片差不多大小,当然比眼镜片稍厚点吧。
早些年我在太行山区,曾吃过一种用豌豆和柿子面合成的糕,当地人叫做“登沙糕”。颜色有点像山楂糕,也挺好吃。在广东潮州的乡下,还吃过一种用米粉同整花生米做成的三角形糕,从“营养学”的角度讲,这种搭配还是很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