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高气温11℃,最低气温8℃
明天晴天间多云,最高气温12℃
......
相信每天早起查看天气预报
已经成为大多数市民的生活习惯
那么,每天的气象预报是怎样出炉的?
今天就请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气象小科普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2022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
天气预报是如何出炉的?
据市气象台台长尹振保介绍说,每天上午,他们都会参加中国气象局国家局举行的全国天气形势会商,还有全省天气会商;然后预报员结合自己的预报经验,利用现有最新的气象资料,做出最新天气预报,通常会每天出两期(每天下午5∶00和早上7∶00)。
除了每天的天气预报,市气象部门还积极拓宽服务群众的渠道,创新服务方式,通过报纸、电视、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气象服务简报、气象信息专报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气象信息服务基本实现乡镇、村组全覆盖。及时方便的气象信息不仅是老百姓生活的“好参谋”,也成为防灾减灾的“消息树”。
市气象局近年来不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无缝隙监测、预报、预警气象业务体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全市气象部门拥有多普勒天气雷达1部(位于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X波段数字化雷达2部,区域站、国级站等各类自动气象观测站226个,实现自动气象观测站乡镇全覆盖。基本建成了间隔10公里的气象观测网络,实现了对雷暴、大 风、强降水等天气过程实时、精准监测预警,为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精准预判 “防”字当先
2021年,长治市气候异常显著,极端事件频发。市气象部门的资料显示,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风雹、暴雪、洪涝、低温冷冻等。年平均气温、降水创建站以来极值。年平均气温明显偏高,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0.9℃ ,比常年(9.7℃)偏高1.2℃,为建站以来最高;年降水量异常偏多,全市平均年降水量为970.7毫米,较常年(531.1毫米)偏多83%,为建站以来最多。7~10月出现了8次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多次突破历史同期极值。暴雨日数显著偏多,年内全市平均暴雨日为3.8天,是常年(0.8天)的4.8倍。11月连续出现强寒潮天气,最低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去年长治市降雨量特别多,灾害性天气明显多于往年。市气象部门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服务理念,认真及时开展预报预警和气象服务,为决策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市气象台全年发布暴雨、暴 雪、寒潮、大风等各类预警信号151期、临近预报46期、各类专题预报115期,雨情温情信息145期,土壤墒情监测公报34期为农气象服务材料24期、气候影响评价13期,各类预报共700余期。
精细精准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气象服务,为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提供信息支撑;独具特色的气象为农服务,遍布田间地头,成为农民朋友开展农业生产的好帮手;森林火险预报,有效降低了森林火灾威胁;在长治,每一个重大活动的现场,都有气象服务的贴身随行。针对春运、节假日、高考等重点时段,市气象部门量身定制的专属气象服务,成为市民生活的“贴心人”。
开门做科普 送课到校园
防灾减灾,既要未雨绸缪,更要全民动员。新时代,气象科普教育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长治气象部门在积极拓展气象服务领域的同时,依托长治市气象科技馆,坚持“开门做科普,送课到校园”。
据介绍,近年来,长治市气象科技馆每年接待参观群众10万人次,开展校园科普活动110余场,赠送科普读物1万余册,全市数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到研学实践活动中。长治市气象科技馆被中国气象局和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首批“国家气象科普基地”称号,被教育部评为“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 教 育 基 地 ”,入围中国科协“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成效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也提高了长治市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今年天气整体如何
2022年,预计长治全市降水量为483.0~499.0毫米,与历年平均值相比:全市偏少1~2成。其中,春夏降水略偏少,秋季降水偏多,气温总体偏高。因此,今年春季要特别注意抵御干旱和关注森林防火工作。夏季气温略偏高,强对流天气发生概率增加,要特别注意局地强降水引发的洪涝、地质灾害,做好应对准备。夏季的午后至夜间是强对流发生、发展的主要时段,极易引发局地强降水、雷暴大风或冰雹等灾害,需要重点防范。今年秋季降水偏多,连阴雨天气概率增加,需加强防范地质灾害。
据介绍,市气象部门将结合各个季节天气气候特点,努力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加强与应急管理、交通、旅游、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联合运作,做好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防御服务。
看了这么多
是不是对气象工作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如果您还跟小编一样意犹未尽
不如这个周末
我们一起打卡长治气象科技馆吧!
来源 | I长治
编辑 | 田乐乐
责编 | 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