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2年,中原北方大部分地区已被金军的铁蹄踏平,广大汉人沦为俘虏,长期受到迫害与压榨。一支农民起义军在山东揭竿而起,由耿京带领,聚众二十多万,一时将金兵杀得连连避让。
二十岁出头的穷酸秀才辛弃疾带着花和尚义端前来投奔耿京。耿京让辛弃疾做了个不起眼的文官,又给义端封了个小头目的名号。义端嫌自己的官职太低,心有不甘,几天后,竟偷走了耿京的帅印,连夜逃向金兵军营,想要将其献给敌首借此邀功。
耿京发现义端偷印叛逃的事后,当即怒不可遏,旋即想起义端的引荐人是辛弃疾,便将其召来,要兴师问罪。辛弃疾立下军令状:给我三天,我一定抓到他,否则,甘愿就死。辛弃疾带了一队人马去追,他推断义端不敢白天逃窜,必然是深夜才出发,应该还未逃得太远,便立刻带领一小队人马风驰电掣地追去,不一会儿便追上了。辛弃疾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他诛杀叛徒义端的事迹让耿京对他刮目相看,后被其授予了要职。次年金军内乱,向北回撤,辛弃疾奉命南下联系南宋朝廷。他完成使命归来时,却收到噩耗:叛徒张安国勾结金人,杀死了耿京,起义军一时间没有了将领,险些便要溃散。
辛弃疾怒发冲冠,带着随行的寥寥五十余人,袭进金军数万人的军营,来往如飞,如入无人之地,擒拿住叛徒张安国,带回南宋朝廷。
那一刻的他,宛如长坂坡上七进七出的武神赵子龙,又犹似襄阳城门下,于千军万马中救出郭襄的豪侠杨过。这一年的辛弃疾,才23岁。
起义军中卓绝的表现让辛弃疾声名远播。1165年宋仁宗授予他“江阴签判”一职,替朝廷到南方处理一些文移事务。不能驰骋沙场,他却依然不忘抗金事业。
他埋头写就《美芹十论》,详细分析敌我双方情况,建议进军山东,因为金国在山东的军事部署相对薄弱,再图中原……富有战略眼光的《美芹十论》,然而上书之后,却没有任何音讯。他没有放弃努力,又继续写了恢复中原的《九议》,运筹帷幄,慷慨陈词,但仍石沉大海。
辛弃疾的一片热血,就这样被慢慢凉了下来。那时的南宋朝廷,主和派占据了上风,他们通过割地赔款,外加谋害岳飞父子的性命,换来了暂时的苟且偷安。这些人醉心于西湖边的歌舞升平,根本没有北伐收复河山的打算。
一心想打回山东老家,光复祖国河山的辛弃疾,一直被委以各种地方行政官职,治理荒政、整顿治安、剿匪除暴等,空负了一身的军事才华。
更有甚者,他因为积极主战,又性格刚烈,屡遭奸人构陷,说他“嗜杀好色”。在40岁壮年之时被削去一切职务。对此辛弃疾只好苦笑,他自号“稼轩”,当起了农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直到公元1175年,湖南、湖北、江西、广东一带爆发了轰动一时的“茶寇起义”,搞得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府焦头烂额,时年36岁的辛弃疾自告奋勇,放弃战斗力低下的宋朝军队不用,自己花重金招募建立了一支“飞虎军”。
当匪患得以清除后,壮志不已的辛弃疾又希望让飞虎军参与抗金战争中,可没想到主和派先下手为强,以辛弃疾拥兵自重为由,让他丢了官职。辞官后的辛弃疾虽然表面悠闲,可内心却如坐针毡。
眼看国家衰微,可辛弃疾却无能为力,最终只能将自己的愁苦写在词中: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直到宋宁宗即位,再次提拔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担任知绍兴府。辛弃疾进京面圣,将一肚子的抗金建议说给宋宁宗听。之后,他官职连升,在各地辗转,处理朝廷要务。
公元1207年,在又一次宋金交战的危难时刻辛弃疾收到“枢密院都承旨”的任命,主管全军人事任命和考核,眼看归宋四十多年后,他终于有机会指挥南宋正规军北伐了,然而,此时的辛弃疾已病入膏肓,他于昏迷中突然怒目圆睁,大喊两声:“杀贼!杀贼!”,就此带着不甘与悲愤,溘然长逝。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辛弃疾就是如此!
武能上战场杀敌,文能写就治国方略,走到人生尽头,依然不忘初心。如果世间有男子汉,一定是辛弃疾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