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理建国与前期政治
从907年到937年之间,原来南诏地区内象走马灯一样的换了三个政权: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937年段思平起兵推翻了大义宁而建立了大理国。
段思平是今天云南大理喜洲人,白族,世代为南诏贵族。史书记载,从他的六世祖开始在南诏为官。而且后来他们家族占据了一个非常具有战略价值的地方的节度使,实力十分雄厚。而且段思平还得到了高、董等大姓贵族的支持。
937年,段思平以“减尔税粮之半,宽尔徭役三载”的条件取得了滇东三十七部的支持,开始正式起兵推翻了杨氏政权,建立了大理国。之后,段思平又当了八年的皇帝而后去世。
在他在位的八年年中,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并尽逐杨氏邪臣,罪大者明正罚爽,表彰贞良,还大行分封。其族人则封到关津要隘和富裕的地区。“世官世禄”,“管土管民”,为大理政权征收赋税和担任军事防卫等任务,统治四方。
大理国建立后,百姓富裕、生活安定,史书称大理国“地广人庶”。段思平死于944年,传位于段思英。大理国的疆域,据《元史·地理四》记载,大理国统治的区域包括了今云南省、四川西南、缅甸东北部、老挝北部和越南的西北部,基本上继承了南诏的疆界。
不过在段氏立国之后不久,段氏逐渐丧失了自己对政权的控制,出现了高氏专权的情况。当然高氏权力的上升也有一个过程。高方因帮助段思平得国被封为岳侯,统治成纪(今云南永胜)、巨桥(云南昆明)诸地,从高方到高智升,虽然其世系不是很清楚,不过他们的势力却逐渐强大,可能与他们不断地建功立业有关。到高升泰时,已居左右政局的地位。
在段氏建国以后,大义宁的杨氏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1080年,杨氏再度政变,杀段廉义自立。高氏纠合37部进行讨伐。还政于段氏,拥立段寿辉,然后又把他废掉。又推段正明为皇帝。后来就发生了高氏取代段氏的事情。高升泰死后还位段正淳,又才延续下去。
今在云南楚雄城西约20多公里的紫溪山猢狲菁山崖上存有大理国遗物——《护法明公公德运碑》。碑为赞颂大理国相高亮丞而作,大约建于1158年。根据碑文记载,高亮丞的曾祖父高升泰初为善阐侯,1094年,段正明为君不振,人心归高氏。遂请高升泰为君,段正明让位,高升泰于同年取而代之。号“大中国”,改元上治,在位2年。他在临终前要求他的儿子还把君位还给段氏。结果他的儿子高泰明立段正淳为大理国皇帝。
所以人们一般管这以后的大理国叫做后理国,段氏又传了八个皇帝。这个段正淳就是小说中段誉的父亲。高亮丞的祖父高泰明遂还政于段氏。不过实际的权力却是由高氏所掌握。高氏家族世袭丞相,国人号称他们为高国主,段氏只是一个个的傀儡而已。高泰明称为高国主,高亮丞为丞相号中国公,此摩崖石刻反复出现“中国”、“中国公”皆来源于高升泰曾建立的大中国。身为大理国丞相四、五代之后仍然呼大中国,其气焰可想而知。
高氏势力增长的同时,段氏的力量却在衰落。除杨允贤叛逆,杨义贞搞政变以及段氏腐化无能的原因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段氏内部的矛盾。按段氏世系,自段思平建国,传子思英,思英传位于段思良,其后段思聪、段素顺、段素英、段素廉、段素贞、段素隆、段素兴共七代都是段思良一系的。从段思廉起,又转到段思平一系,直至段兴智亡国。段思平、段思良二系更迭中。其矛盾斗争必然削弱自身的力量,又增强了高氏的力量,导致高氏的专权。尽管后来又还位于段正淳,而高氏实际掌握政权而段氏仅拥有虚名而已。
高氏专权的第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世袭相国,自1096年还位段氏,以高泰明为相国,史称后理国。此后高泰运相继,后是高明顺,高顺贞、高亮丞、高贞寿、高寿昌、高贞明、高观音妙、高观音政、高阿育、高逾城隆,最后为高泰祥。
高氏专权的第二个突出表现就是将其子孙分封各地。高智升的两个儿子高升泰已知除世袭相位其后分治统矢(云南姚安)、威楚(楚雄)以及鹤庆、永胜、腾冲、永昌(今云南保山)等滇西诸地;另一支高升祥及其子孙则分治善阐、晋宁、禄丰、易门、罗次等地。
二、 大理与宋朝的关系
与南诏不同,大理国自其建立就基本上采取了内守政策,不存在明显的扩张野心。根据诸葛原声《滇史》记载:“宋太祖建隆元年,蜀主孟知祥死,孟昶继之,不理国事,日务奢侈,委任非人,大理觇知,欲乘隙攻蜀,高侯独不可,言:‘蒙诏强盛时与吐蕃联兵尚不能侵夺巴蜀,足以黩武酿内变,宗社不保。今闻周主柴英明,削平僭乱,孟蜀必为所并。吾国必当修辑城堡,连兵养民以观时变,何必劳师远征,启衅招祸。’思聪从其言不敢入犯中国。”所以他们就没有挑起战端。
不过这段记载里是有错误的。孟知祥死的时候宋太祖还是个小孩。但是大体这段话所反映的事还是真的。的确,大理国统治云南的三百余年中和宋王朝一直保持着臣属关系,不时进贡,与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也十分密切。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云南同内地之间的传统联系便逐渐得到恢复。965年,宋朝平定后蜀,解除了云南与内地之间往来交通的阻碍。这时候,宋朝的军队停止了进攻。宋朝军队平蜀以后没有继续南下大理,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吸取了唐朝与南诏相争的历史教训。二是鉴于当时立国未稳的客观环境。宋朝平蜀以后统一大业并未完成,北有契丹、南有诸割据政权,不容许大把有限的兵力和财力用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这也迫使宋朝政府不得不在西南地区采取收缩政策,以便集中力量对付北方。所以,平蜀以后,乃至整个两宋都没有对大理国采取军事行动。
不过大理却担心宋朝到底是如何打算的。于是大理国立即派人送了一封祝贺信到黎州(今四川清溪县),主动与宋朝取得联系。968年,大理国向宋朝呈递公文,要求通好,结果宋朝没有任何反应。但宋太祖由于错误地把唐朝的灭亡归之于南诏对内地的侵扰,对大理国一直没有放弃戒心,更为主要的是,由于不断受到北方辽人的军事威胁,国内又多有饥荒,因此对于大理国屡次派员请求入贡和加封的要求置之不理。
后来四川发生了王小波李顺事件。他们虽然被镇压,但李顺下落不明,宋朝担心他逃奔大理,于是就派出嘉州人辛怡显出使大理,到姚州受到了节度使赵公美的热情接待。辛一直走到了大理国都羊苴咩城。根据他的记载,大理国对宋朝一直保持着元和年间南诏与唐的那种臣服心态。
976年,宋太宗即位。又过了6年,他才命令黎州官吏在大渡河上建造大船以便大理入贡。大理国于是多次派遣使者入川贡献,每次都跨过大渡河,不曾被所谓的玉斧划界所阻隔。如1116年,大理皇帝段和誉就派遣使者入贡献,结果使者于第二年来到了开封,受到了宋徽宗的热情接待。
大理国向宋朝进贡表示了政治的臣服,但是它不满足一般的入贡关系,他们要求与宋朝建立政治上的藩属关系,所以多次要求宋朝进行加封。但是一直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才封大理的皇帝为云南八国都王。后来又封为云南大理国主、统辖大渡河南姚州巂界山前山后百蛮三十六鬼主、兼怀化大将军、忠顺王。
1117年,才正式封大理国主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为了表示郑重,宋朝还特意派遣儒臣钟震、黄渐为册封使前往大理册封,同时还赏赐了宋行日历一册。这是大理与宋朝臣属关系首次正式确立,对于双方都是一件大事,因此1118年宋朝的科举考试题目就是:“代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谢赐历日”。
大理皇帝段和誉画像
宋朝尽管封大理国为上柱国,并曾向大理派遣过使者,但是宋朝对大理国的戒心仍没有解除,与大理国的边界仍戒备森严,致使北宋末年与大理国的交往受到阻碍。
北宋灭亡后,南宋被金朝搞得焦头烂额,宋高宗一方面害怕与大理发生冲突而两面受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向大理买马以保证军需。于是采取了收缩官方往来而放宽民间贸易的政策。整个南宋时期大理国与宋朝的边境贸易随即兴盛、政治往来反而不如北宋频繁。
尽管如此,大理与宋的经济文化交流仍未断绝,1073年,宋朝双方边界附近开设了市场,后来又陆续开设了许多供双方交易才场所。在互市中,马匹是交易的大宗。1106,西南诸蛮到黎州交易的马匹达四千匹。其中以大理国提供马匹的数量最多。大理国和宋朝的经济交往逐步发展起来。南宋同大理国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更为密切。1133年,南宋又在广西等地开设了边界市场,还派人专门前往购买马匹供应宋金前线,每年交易的马匹达1500匹,成为云南与内地经济往来的中心。
自绍兴初至淳熙末的50多年间,大理国与南宋的交易比北宋更为频繁。南宋从交易中得到了云南战马和披毡等土特产。而且,双方的政治交往也没有彻底断绝,史书记载1244年,高太和在与蒙古的战斗战死,大理国王段祥兴派遣使者到宋朝报丧,宋朝也派人前往大理进行吊祭,由此可见到南宋以后大理国与南宋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官方往来。
大理与宋朝的交往当然并不仅停留在经济上,在文化领域内双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大理国统治者还设法从内地购买经籍,据《南诏野史·后理国》记载1103年大理国使高太运奉表入宋求经籍,得69家,药书62部。1201年,大理国还派人到宋朝求《大藏经》,得到了1465本,收藏在五华楼。
大理国商人还往往借卖马的机会到广西等地求购内地书籍的事情也屡见于记载。1173年,大理人李观音得等就借卖马的机会买了《昭明文选》等书籍。有些在中原现在已经没有传本的宋代文书在大理仍被保存着,为历代学者所注意。
大理地区所发现的大理国文物所表的年款,其干支与宋代的历法完全相同,说明大理国使用的是宋朝的历法,也就是奉宋之正朔。而从大理国上贡的《金威经》、《大威德经》以及邕州人所得大理国之《大悲经》等又表明了大理国也有文书流入内地。
邕州市易兴盛达五十年之久,使大理国与中原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汉文化对大理国的影响也日益加深。由于统治者重视文化与教育,“举贤育才”,段智祥在位时“时和年丰,称治国焉”。大理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有较大的进步,同时受汉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大理国通用汉字。昆明地藏寺石幢《造幢记》、《护法明公德运碑》和《兴宝寺德化铭》等大理国有名的碑刻以及被誉为大理国文化代表作的《张胜温画卷》均用汉文书写,有名的大理国写本佛经使用的文字也是汉文。
另一方面因300余年间,大理国与内地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十分通畅,所以两地间文化交流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也使大理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地方民族色彩。《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说:“大理国以来,白蛮地区佛教甚盛,戒律精严者名得道,俗甚重之。得道有家室者称师僧,师僧多读佛书,但少知六经,设塾教授童子”。同时大理国选官置吏,又非师僧莫属。大理国虽努力学习内地文化,但因缺少直接的交流,还不知尊孔,而奉王羲之为先师。在这种情况下,大理国形成释、儒结合的师僧文化是可以理解的。
但总的说来大理国的文化与内地文化仍属同一文化体系,而且水平也基本接近。大理国对宋朝怀有十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这是大理国历代统治者一再入贡并希望与宋朝建立臣属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在大理国300余年建设的基础上,在重新归于中央王朝的统辖之后,元代云南才有可能步入内地化的时期。
三、 元灭大理
大理国建立之后,随着白族社会生产的发展,贵族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地位也获得了巩固,白族以外的其他各族中的贵族在地方势力得到发展和巩固的情况下也起而据地称雄。大理国后期,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段氏家族失去了实际上的统治权利,以高氏为首的白族贵族则到处割据称霸,其他的贵族们为发展自己的地方势力而互相兼并或对立,民族之间纷争不已,至使蒙古铁骑乘虚而入,一举荡平了存在三百余年的大理政权。
蒙古帝国建立后,1244年之后蒙古为了配合进攻四川,派军从金沙江上游的丽江地区进攻大理国,企图绕道云南而达川南,南北夹击夺取四川。大理国主段祥兴派高太和率军队阻击,在善巨郡九禾(今丽江县)与蒙古军队展开了激战。高太和虽然战死,但打退了蒙古军队对云南的第一次进攻,史称九禾之战。段氏为追悼阵亡将士,在九禾收尸火葬,并建塔(俗称白王塔,遗址犹存)以示纪念。
蒙古军队不甘心失败,1253年蒙哥命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以兀良合台总督军事,从宁夏的六盘山出发,经过甘肃、四川之间的松潘,然后分兵三路进攻大理国,忽必烈亲率中路军,于十月渡大渡河到达金沙江,用皮筏渡江到达丽江。忽必烈采纳姚枢等人的建议,改变了过去蒙古军队屠城的恶习,下了止杀之令,派使者到羊苴咩城招降。大理相国高太祥坚决抵抗,杀了使者。忽必烈从丽江到达羊苴咩城,乘象而行,据说途经鹤庆时,大象跪下不走了,故留下了象跪石的遗迹。十二月蒙古兵进军龙首关,进逼羊苴咩城,大理国王段兴智与高太祥背城出战,结果大败而归。12月12日城破,高太祥被杀,段兴智逃押赤城(今昆明)。
1254年春,忽必烈班师,留兀良合台继续平定大理各部,兀良合台率兵东进,经过了一系列的战斗于当年冬天攻占押赤城。段兴智逃往宜良被兀良合台俘虏,大理国灭亡。
在今云南大理古城西的苍山中和峰下的中和镇西约500余米三月街广场中央存有忽必烈平云南碑,是现存最古老的大理石雕。碑文就叙述了忽必烈率大军消灭大理政权以及云南各部,并建立云南行省的史实。不过大理段氏家族并没有被杀,而是被元朝任命为云南总管协助元朝统治云南,一直到元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