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刚经》结尾,有这样一首赞偈:
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
断除怀疑,生起正信,断绝“外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体悟“空性”。
什么叫“空”?
“空”不是没有,而是——
因为它不是(某一件具体的事物),所以它可以是(任何一件事物)。
这种说法,很像孔子说的:“君子不器”。
——君子不能像(某一个具体的)容器一样,把自己限制住,而是要有各种可能。
再进一步说,应该像水一样,能根据外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
这又成了老子说的:“上善若水”。
整部《金刚经》,谈到了很深刻的智慧。
其中,有一句4个字的比喻,却点破了很多人的“虚假”。
在《金刚经》中,有这样不太起眼的一句话: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如筏喻者”——我讲的所有东西啊,都像是渡河的筏子一样。
在很多经文中,都有这样的比喻。
它的意味很深刻。
在《金刚经》中,如来一直问须菩提: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我说什么了吗?
听明白道理的须菩提就回答:
世尊,如来无所说。
老师,您什么也没有说。
如来为什么总是强调自己什么都没说,甚至说出一句“狠话”: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如果有人说我说了什么,那就是“谤佛”!
在这里,隐藏着如来的担心。
如来教人“不执着”。
不执着于文字,不执着于“相”,甚至不执着于“法”。
这种不执着,就是如来所说的“如筏喻者”。
所有的文字,外相,甚至修行方法,都是渡河用的筏子。
一旦你过了河,就要把筏子扔掉,不能继续背在身上。
这就像“指月”的含义。
——用手指指着月亮给你看,目的是为了让你看到月亮,而不是盯着手指。
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体会到这种用意。
他们一直盯着“筏子”和“手指”,甚至忘记了“渡河”与“月亮”。
想想看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名字里都告诉你了,“度”——这是渡河的方法,不是目的。
结果,还是有人沉溺于方法本身。
因为布施、持戒,禅修,就觉得自己修行刻苦,勇猛精进。
甚至,还有人生出傲慢心,用来攀比——
你看,我能打坐2个小时,你连一个小时都做不到。
这有什么好比较的呢?
打坐不是目的,只是筏子。
只要能渡过生命的苦海,不管你用什么筏子:竹筏也好,木筏也好,皮筏也好,都可以。
怕就怕,大家只盯着自己的筏子,甚至以此攀比:
你看,我的是“金筏子”,它能连续航行2小时,你的连一个小时都没有。
这有用吗?
还有一些“虚假”的人,沉溺于诵经、持戒与念咒。
一旦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第一个反应就是:我要持诵100遍“忏悔咒”。
这跟那些穷酸腐儒,错误理解孔子讲的“礼”是一样的情形——
自己遭遇到不顺心的事,回到家里闭门反思。
结果想了半天:哦,原来是我昨天帽子戴歪了,礼不正,所以才会遭遇挫折。
孔子和如来真的要被气笑了。
其实,诵经、持戒与念咒,和读四书五经都是一样的道理。
就是通过这种学习与修行,让你保持身心统合,知行合一。
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那读再多的经书,持再多的戒,都是“事倍功半”。
不要沉溺于方法本身,多想一想,怎么渡河吧。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