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为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疾病折磨的病人到日本仙台学医。然而在一次课堂放映的影片上,他看到一群麻木健壮的中国看客,这些愚昧麻木的国民深深刺痛他的心。从此,他弃医从文,希望能用手中的笔,唤醒沉睡的国民。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鲁迅先生坚信:要抱有希望,才能看到希望。他笔下的看客们对别人的遭遇评头论足,对事不关己的惨祸麻木不仁,甚至对身处不幸者落井下石。他从心底发出呐喊,渴望唤醒沉睡的国民。毛主席曾称赞:“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的《呐喊》共收录14篇短篇小说,真实地描绘了“五四”前后,人吃人的黑暗封建社会,人民的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虚伪和残忍;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都是考不上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虽写得一手好字,但酗酒懒做、穷困潦倒,甚至还偶尔做些偷窃的事,导致被打断腿,断送了生路。陈士成求官不能求财不得,在连续十六回落榜后,彻底疯了,活活淹死在万流湖里,十个指甲里都满嵌着河底泥。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们都是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四体不勤,最后被封建社会所吞噬。
这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的啃老族,父母辛苦培养孩子成人,但很多人眼高手低,放不下读书人的面子做苦工,甚至沉迷虚拟世界无法自拔。这也警醒我们反思:读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校长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鲁迅《一件小事》
《一件小事》通过描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高度赞扬了车夫善良、正直、无私,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与钦佩。同时也反思自己的行为。
在文章的最后,先生写到:“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表达了鲁迅先生的愧疚之心一直都在,这件事也一直鞭策着他自己:教他怎样做人,教他惭愧,教他自新,同时也增长他的勇气和希望。
这件小事让我联想到现今社会层出不穷的碰瓷事件,它让我们在出行中防不胜防。不仅坏了社会风气,也寒了人心。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善意屡屡遭拒,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事情也听得多碰得多。但我们仍然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正如曾子所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故乡》和《社戏》都写到“我”的童年趣事,这两篇文章让我想起故乡的大海,家乡的惠安高甲戏,还有亲密无间的发小们。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这正是我们几个发小常去玩耍的地方,面朝大海,吹海风、听海拍岸,踏浪玩水、看夕阳;抓小螃蟹、捡贝壳、挖海蛎。
现在海边多了很多娱乐项目,最难忘的莫过于,大夏天的傍晚一起烧烤。夕阳西下,我们带着备好的各种食材饮品,在烧烤场租下烧烤炉,吹着凉爽的海风,边烤边吃边聊,欢声笑语,犹在耳边。
故乡不仅有美丽的大海,还有村庄每年上演一次的高甲戏。演员们画上精致的妆容脸谱,穿戴好戏曲服饰、鞋帽,在一个露天搭建的大舞台上,舞台中央演员们唱念做打高潮迭起,舞台两旁敲锣打鼓锣鼓喧天,上演一出艺术盛宴。
儿时的我们,根本看不懂戏曲,只是为了凑热闹,跑前跑后疯玩,窜来窜去找好吃的。印象最深的是,到后台看演员化妆,买冰棒和冰糖葫芦吃。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如今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台下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场面已不复存在。
儿时的伙伴,如今都已各自成家,我们四个情如姐妹的发小,每年都会争取聚会一次。平时联系得少,并不妨碍我们的友情,每一次的相会都有聊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情谊。
感谢互联网时代,无论相距再远,无论多久不见,让我们都可以随时联系。成长路上感谢有你们,愿我们一直相伴到老……
鲁迅先生的文章,文笔生涩难懂,内容剖根揭骨。听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能浅显的只看表面故事,要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和对人性的解剖,虽然难以理解,但我们仍然应该学习鲁迅、继续跟随鲁迅,从先生的文章,得到一些受益一生的道理。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