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9月15日,这是甲午海战爆发124周年的前两天,辽宁庄河黑岛老人石海域。
10余米的海面下,淤泥已经抽到了深大5米多的位置,海水中一片浑浊。冯雷伸手向一片舰体摸去,终于摸到了期待已久的“远”字,随后在临近处又找到了“经”字。
冯雷是此次考古调查的副领队。
至此,沉没于此124年的北洋海军经远舰在经历非法盗捞等破坏后,终于得到确认。
县志中的经远舰经远舰沉没在黑岛海域,这是一直流传在庄河当地的说法。
在《庄河县志》中有两处关于经远舰和林永升的记载。
第一条是和甲午海战直接相关:“是时,舰在虾老石东八里许,士卒皆请林(永升)就岸,林不肯,躬亲炮弹,督战未几,左臂中弹,舰突亦被击碎,林知事去,返身入内,遍锁仓门,危坐以殉。”
《庄河县志》里记载的经远舰和林永升。
虾老石,如今被叫做老人石。
根据县志的记载,经远舰沉没点与日本军史记载不符,同时县志中管带林永升殉难细节又与中国官史不符合,同时县志中还将舰名写为“靖远”。这使得这则传闻令人疑窦丛生,这也是长期以来无法认定的重要原因。
庄河,清乾隆时属岫岩厅。光绪二年(1876年),岫岩厅改为州,隶凤凰直隶厅。今天的大东沟以西到现庄河地区,都曾为庄河管辖。黄海海战的战场大鹿岛海域,当时也属庄河。
黑岛其实是一座半岛,南大山山势最高的一处突出在海里。
县志中还说林永升“诏封镇海侯”,而史料记载,战后清政府下诏对林永升照提督例优恤,追赠太子少保,并无诏封镇海侯一说。因此,极有可能是当地民间百姓将其奉若神明,称其为“镇海侯”,而编志者不察,将此说写入县志。
第二条是一篇《镇海侯林公祭文》。
根据这篇祭文记述,在1917—1918年前后,当地人去拆舰时,林永升曾“显灵”,大家不敢妄动,因此“集资为公建祠,招公及士卒之魂以祭之”。
这是关于经远舰有记载的第一次遭遇到的破坏。
如今在黑岛山脚下不远处有一座养老院。
养老院所在位置原来有一座道观,叫“夕阳宫”,因道观的朝向朝西而得名,是《庄河县志》里记载的一处名胜古刹。
当时永升祠就夕阳宫院内,供奉的牌位上写着“供奉林仲卿大人之位”,仲卿是林永升的字,可惜石庙和庙内祭物现已荡然无存。
解放后,夕阳宫曾作为当地的小学校舍,养老院院长就是当地人,小时候曾在里面学习。在他的记忆中,模糊记得有关供奉林永升的事情,林永升的牌位不在夕阳宫内,而是在夕阳宫前的一座小庙里。
不过也有养老院老人回忆,林永升的牌位实在夕阳宫的侧殿内。
据曾担任黑岛公社副主任的张天贵老人说,上世纪80年代末因为要修养老院,就把夕阳宫以及永升祠等建筑全部拆毁了,林永升的牌位当时被海军某部拿走了。
据养老院的一位老人说,后来在扩建养老院时,出土过半截泥塑神像,但是已经没有头部了,后来被扔到院后的山上,只是不知道这尊塑像是否与林永升有关。
如今,当年的夕阳宫已变成养老院的一片菜地。
曾被非法打捞自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军在东北积极经营,更在1932年,运作成立伪满洲国。
甲午战后,日方对致远、定远、靖远、来远等北洋沉舰军均行了系统性拆解,唯独不见对经远舰的关注的记录。
庄河位于大连和丹东之间,大连和丹东是当时日本控制的两处重要城市,但日人似乎没有注意到这条消息,这也让经远舰躲过了一场劫难。
公众重新对经远舰的重视,是在上世纪。
1997年,在获得国家文物部门的支持后,一群民间人士筹备打捞在黄海海域的甲午沉舰,但这次活动因种种原因半途夭折。
经远舰再一次出现在新闻中,则是进入21世纪之后。
2009年夏天,老人石附近海域出现一艘大船,停泊在老人石附近。
当地文史爱好者赵克豪说,从当年7月起,这些操着福建口音的人就在船上架起了一座钢架平台,“用一个一吨重的铁锤向海里砸,然后再用大铲子打捞,一次就能打捞上几吨重的紫铜和钢铁,当时紫铜在市场上的价格非常高”。
赵克豪说,当时这些人不敢把打捞上来的铜铁放到黑岛,而是放到了附近青堆镇的港口。在堆积如山的碎片中,有20多厘米厚疑似船体甲板的钢板,还有一些炮弹壳子,以及一些齿轮等部件。
作为一名文史爱好者,赵克豪曾有意留心过他们打捞上来的这些残骸。
“其中就有一个写着繁体“炮台”二字的铜牌,在汉字下面还有两行洋文,引起我的注意,”赵克豪说,当时花了2000块钱从他们手中买了回来。
此后,赵克豪又陆续搜集到一枚“江南制造”总局的底火以及一个铜质水烟袋,底下刻着“由太”二字,还有一大块已经长着海螺的煤炭。
经远舰考古调查工作平台,后方远处山脉即为黑岛。
在黑岛,记者还见到了一位曾和经远舰有过多次亲密接触的潜水员姜世卫。
姜世卫曾多次下潜到沉船位置。据他描述,沉船点距离老人石东1海里左右,舰体在水下12米左右,船体的绝大部分已经被泥沙淤死,整个船身呈侧卧。
据赵克豪介绍,当时这次非法打捞的中止,是因为铁锤意外掉落海中。
姜世卫说,当时这群盗捞分子曾找到他,给他三千块钱,让他海中去寻找这个锤子。姜世卫说,当时他曾潜水进入掉落地点寻找,但没有找到。
姜世卫认为这个锤子不止一吨,应该有十几吨重。
由于这次非法打捞,经远舰不少残骸散落在周围海域。据黑岛当地渔民介绍,当时在进行拖网捕鱼作业时,经常会打捞上来一些疑似经远舰上的铜质、铁质构件,最后又被当做废铁废铜卖掉。
正是这次盗捞,让经远舰沉没在庄河的传闻几乎可以确认。
考古确认2014年,甲午海战爆发120周年之际,封面新闻记者到黑岛寻访,并于8月29日联合水下摄影师慨文,对传说的经远舰进行了一次水下拍摄。
当时海底拍摄,由于海水能见度等客观条件限制,仅能拍摄到一些局部照片,然而这已经算是史上首次。
随后记者将这次寻访的遗物照片交给相关专家,经过考证,专家表示几乎可以确认,黑岛的这艘沉船就是经远舰。
随后记者,将此次调查结果通报给有关部门。
经远舰铁甲堡水下三维声呐呈像。
自2014年以后,经远舰沉没在庄河的判断被新的水下发现不断证明。在同一年,沉没在辽宁丹东海域的致远舰被发现。
从去年开始,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动甲午沉舰系列调查。主要就针对黄海北部和威海刘公岛周边海域两个交战区。
今年7月—9月,文物部门开展对经远舰的专项调查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
经远舰考古调查领队周春水介绍,目前确定经远舰残存舰体全长约80米,宽12米,在水下呈倒扣状态,此次调查,获取大量遗物,并在右弦处发现 “經”、“遠”舰名。
“经”字铭牌。
这一带有准确、直接的舰名身份信息的文物出现,最终确证了庄河老人石以东沉船的确就是“经远”舰。
据周春水介绍,从现有的调查中发现,当年拿起盗捞对船体的破坏挺严重。“按我的估计,应该是把泥中2米深的地方都给抓过了,当然也不排除日本人当年也曾打捞。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泥下2米深度范围之内,水平分布的部件都被砸烂。”
为了解舰体长度及残损情况,考古队选择对艏、舯、艉部进行局部抽沙揭露。艏部最前端发现有艏柱、锚链、舷板等遗迹。在艉部及舰体外围发现大量散落的木板与零乱的钢板,那些散落的木板、钢板,断裂位置都是旧茬,说明是以前打捞掉下去的东西。而且还有很多东西移位,比如说,在艉部发现了原本应该位于舯部的一些蒸汽机上的构件;在艉部发现一个本应该在船艏的起锚装置。
以上迹象印证,经远舰有遭遇过强拆并导致舰体严重受损。
“保存下来多是竖直分布的一些构件,包括铁甲堡、舷侧钢板,由于是竖直向,受力点小,所以不容易被抓走。”周春水说。
阵亡将士和遗骸随着经远舰沉没地点的确认,关于这艘北洋军舰的更多消息也浮出水面。
据悉,经远舰呈倒扣状态卧于海底,这意味着舰上的军官舱等重要舱室,应该还在下面而没有遭到破坏,也意味着甲午海战中,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帮带大副陈荣、驾驶二副陈京莹等牺牲将士的遗骸可能还保存在沉舰之中。
此前在丹东致远舰的考古调查中,曾在海底发现了致远舰将士的遗骸,这些遗骸已经不完整了,并且很多遗骸上还有火烧过的痕迹,可见当时海战的惨烈。
经远舰作为致远舰的编队姊妹舰,也受到日舰炮火的严重打击,有说法称“全舰200多名官兵,只有16人生还”。
清洗文物。
对此,甲午史学者孙建军表示异议。
孙建军说,《北洋海军章程》中规定经远舰的编制是202人,经远舰上人数不会超过这个数字。
光绪二十年九月初七日,李鸿章为大东沟海战牺牲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高级军官请恤;十一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又为“致远、经远、超勇”三艘沉没军舰的阵亡员弁请恤,并提交了牺牲官弁的名单,这两次请恤的名单中,经远舰阵亡员弁共计37人。
孙建军说:“大东沟海战100天后(十一月二十九日)提交的这份请恤名单,姓名、职位都交代的很清楚,我相信这是可靠的。因为,如果有所遗漏,牺牲者的家属是不会同意的,那事关人家的抚恤金,家人需要靠这笔抚恤金来支撑今后苦难的生活!否则,人家遗属不会上访么?”
此后在1918年,民国海军司令部下令征集海军牺牲官兵的名单,由池仲祐担纲此事。他们先是起草了一份59人的名单作为底稿,下发所辖各舰艇,各舰艇在此基础上,通过有关人士的回忆,提交一份“报单”,池仲祐据此整理出了一份包括军官水勇等的名单,其中“经远”的牺牲官兵人数是54人。
孙建军将池仲祐的名单与李鸿章的请恤名单两相比较,排除同名者20人,合计经远舰“死亡”人数为71人。
“我用的‘死亡’二字,因为池中祐在统计的时候,是包含有‘临阵受伤病故’的,并非全是在战场上‘葬身大海’的。”孙建军说,用同样的方法计算,致远舰死亡54人。
孙建军说,经远舰是北洋舰队各军舰在甲午海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
此次在考古调查中也发现了经远舰将士遗骸,不派出还有更多的遗骸留在船舱之内。
有网友表示,希望能将发现的北洋海军阵亡将士遗骸留下DNA信息,以供比对,尽量查明他们的身份。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封面新闻出品,独家发布在今日头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