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山东济南女生晓晓(化名)留学花掉200万元,回国后实习工资只有1300元的新闻被不少人议论。据当地媒体报道,2013年晓晓去澳大利亚之前,父母卖掉了大明湖畔的小院才凑上了她的学费和生活费。
晓晓自己表示,由于考试失利,她就读的大学不属于名校,专业是传媒学。读完本科之后,晓晓又考入了昆士兰科技大学攻读传播学硕士。所以,算下来4年本科加上1年硕士,她在澳大利亚一共待了5年。200万除以5,平均一年花费40万,这说明晓晓同学不是一个大手大脚花钱的女生,她的消费水平应该是留学生中的一般标准。
我想晓晓在2013年去留学的时候,应该已经意识到海归跟镀金其实没有那么强的联系了。毕竟,像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早已把吸引留学生当成一项重要的国民收入来源。就在晓晓去澳大利亚留学的那一年,中国出国留学的规模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40万,达到了41.39万人,那一年,高考人数是915万。到了2017年,也就是晓晓本科毕业的那一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经突破60万,当年的高考人数是940万。这一组数据对比说明,留学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
晓晓及其父母如果还把“海龟”看成是高端人才的同义词的话,那只能说明他们对这个时代的变化严重估计不足。要知道,197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864人,1980年勉强超过2000人。在上世纪80年代,大多数留学生都是公派出国,他们自然是优中选优,凤毛麟角。即使是自费留学的人,实力上也不可小觑。例如北大副校长海闻,当年虽然是自费留学,但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丝毫不亚于其他优秀的公派留学生。
从晓晓自己披露的情况来看,她和她父母最终选择出国留学,多少带着一些机会主义者的特征。比如,晓晓是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选择出国的,这就是说出国留学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值得一提的是,以留学热最盛的上海地区为例,上海家长会认为孩子考上“清北复交”,就相当于拿到美国常青藤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这种认知的背后,是海外留学的渠道已经十分开阔,只要有钱就可以就读的学校已经不在少数。晓晓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大学并非名校,几乎可以判定就是花钱就可以读的学校。
从市场认可度来说,这样的不知名学校,肯定比不上国内的211大学,总体上,这些“海龟”跟很多一般高校毕业生一样。对于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来说,“海龟”不“海龟”真的已经毫不重要了。
最后再说一下晓晓就读的专业———传媒学。传媒专业一直有一个无法否认的弱项,那就是这是一个非常强调实践能力的学科,所以该学科本身没有太强的理论体系。用5年时间来学习传媒学,这本身就是一场冒险。此外,传媒行业近年来处于巨变状态,学校和市场的脱节问题一直都存在,资深从业人员转场潮流方兴未艾。
综合各类因素,一个澳大利亚普通学校的硕士毕业生,要在济南这样一个传媒并不发达的二线城市里,很快谋得一个不错的对口工作,这种概率是极低的。晓晓在实习期拿1300元的工资,虽然看起来很低,但低得没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