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不善交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却又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的注视,从自己的外貌举止到一言一行,总是紧张着,绷着,哪怕对人说话做事也都提前预想好各种情况与反应。明明自己就很刻意,却比谁都追求行为举动的自然,比谁都在意常规、常理,时常厌恶刻意运作的自己,也反感别人有任何出格的举动与言行。我无法与别人很好地融入、交际,对周围任何风吹草动都紧紧绷着神经,在意别人的注视,别人不经意间的否定或是恶意都会让我提心吊胆,难受不已,很难缓冲情绪, 有时自卑到不能出门,有时又极端又自大。工作与学习很难保持注意力,效率低得可怕,想要极度的安静与自由,但也明白条件不允许,已经27岁了,生活却混沌又无力,觉得周围的一切都让我憋闷,好像一层膜挤压着我的呼吸,想呐喊、想打一拳,却也瞻前顾后,像是打在棉花上。生活好像在逐渐让我认清我的能力就到这儿了,已经到能力极限了,其实自己才是个废物与笑话,我该怎么办?
荒原
动画电影《玛丽和马克思》(2009)剧照。
回信
荒原:你好!
从来信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对周围的环境异常敏感的人,敏感帮你收集到的周围信息在你心里乱成了一团麻。为什么你是这样的呢?我建议你先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是否在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中,周围一直有人(可能是你自己)在拿你和别人对比,和某种标准对比,要求你去适应某些环境,迎合某些标准,或者他们总是在强调交际对于人生的重大作用,要求你去做一个社交达人。于是你形成了心理习惯:当超越标准时就会得意,当未达到标准时就会自叹不如。然后随着你慢慢长大,你内心有了另一个声音在抵触这种对比。一方面是因为逆反,另一方面这种逆反也可能来自于你内心太害怕自己会不如别人。
我这么说当然不是要你去追究过去你的家庭以及由家庭延伸出来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过错,陷入无止无尽的抱怨中。而是当我们出现任何心里想不明白的问题时,我认为第一步应该去想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心理困境。知道原因后就能判断自己会在遇到哪些人哪些环境时这种困境会来得尤其明显。那么之后要做的就是学会避免和接纳。
我们是由基因塑造的,也是由环境塑造的。不论我们主观上是否愿意,我们都需要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和别人的对比,也是人生必然。因为我们需要镜子,需要榜样,而这些都是“别人”。其实每个人都和你一样,在社交中存在着刻意,存在着表里不一,存在着担心不如别人的情况。但之所以有些人不会被这些干扰心性,是他们内心有坚定的自我。他们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要做什么样的人,不做什么样的人。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并接纳自己不如他人的地方。他们内心没有被外界的某种标准束缚,所以表面上的那个自己的表现无非是在应付环境,而不会真的入侵内心真实的自己。
其实极度敏感的力量如果不是向内来侵蚀你,那以它之于你用来判断周围的其他人的品行、性格、能力等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人工智能在工作的时候就是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后进行打标签分类。当你能像听风者一样敏锐地捕捉到身边的风吹草动时,你就具备了比别人更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你可以用此判断身边的人哪些可以做真的朋友,哪些只是泛泛之交。而真正的朋友,不会贬低你,不会让你失去对自己的信心。但你也要特别注意,如果你发现别人不如你时,极度自大的态度应该抛弃。拿平等心对待每一个人,你才能收获别人的平等心。
敏感的人非常适合写日记,把这种敏感用于发现真实的自我。我一直觉得微博、微信这种公开写作的方式虽然很像日记,但其实它们毁掉了写日记的那种私密性,那种只和自己对话的随心所欲。当你在下笔的那一刻想到这是别人会看到的,你的潜意识大门就已经关上了一半。
我建议你把平时感受到的任何风吹草动写成只给自己看的私密日记,不管是吐槽别人,还是讨厌自己,都写下来。写完几本后你再回头来看,理一理那些乱麻一样的信息有什么样的逻辑线,比如哪一类人对你的影响尤其大,哪一些事情你其实无所谓。多想一想为什么,你就能对敏感收放自如了。
值班回信|申婵
本文校对|张彦军
本期麦田信箱就回复到这里,如果你有任何疑惑,生活上的,思想上的,欢迎来信~
来信地址:maitianxinxiang@163(就是“麦田信箱”四个字的全拼)
来信主题:阅读、工作、生活、情感…… 只要是你想说的,任何主题都ok
回信制度:我们会在每周末,刊发大家的来信(可匿名)与我们的回信。每周由编辑部的值班编辑回信,如果你有特别“钟意”的编辑,也可以指定特定的编辑回信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