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一骑绝尘
史书上通常把西周的覆灭归咎为周幽王的昏庸无能,“烽火戏诸侯”导致政府信用破产,异族入侵,无人救援,国破人亡。《史记》、《国语》持这种观点,周王的素质影响国运。根据后出土的《竹书纪年》以及清华简的记载,烽火戏诸侯亡国纯属子虚乌有,吕思勉、钱穆等学者持否定态度,西周灭亡另有原因。
根据清华简记载,周幽王废黜申后和太子宜臼,宜臼投奔舅舅申候被拥立为新王,周幽王率军攻打申国,申联合犬戎击败幽王,周王和新太子伯服被杀,西周灭亡。一以贯之,西周的灭亡主要原因是贵族权力斗争,其根源是分封制的反噬作用导致王权衰微。
一、周代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夏商两朝在严格意义上称不上国家,只能算是邦联。夏、商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成为各部落的共主,在部落联盟中居核心地位。各部落虽然听命于夏、商,但是他们世袭统治,处于半独立状态。经过数百年实力的集聚,各部落实力此消彼涨,作为藩属的商、周推翻了盟主,取得共主地位。
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建立了统治区域更为广袤的周朝。面对急剧扩张的版图,周王室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去直接统辖各地,推行分封制管理扩张的领土。在西周的版图中,周王室统治的王畿之地约千里,位于版图的西部,而东部、北部、南部征服的领土分封为星罗密布的诸侯国,这种体制实际是殖民扩张运动,各邦国是周朝治下的据点,向外延展,拱卫王室。这些诸侯国中,多数为王室贵族,也有开国功臣和前朝贵族。《荀子·儒效篇》说:“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又说:“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大概共封了五六十个新国。在诸侯国内,诸侯王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分给士,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下一级对上一级承担义务。
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相联,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以宗子为继承人,一路继承下去的这一支为大宗,嫡长子诸弟分别以他们宗子继承下去的这一支是小宗。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但是由始祖传下去的这一支大宗是绝对的,周天子这一支是绝对的大宗。
因此,在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宗法制与分封制建立了森严的等级,比起夏、商的邦联体制更进一步,邦国诸侯多为宗亲、功臣,与周天子有宗亲、君臣关系,周天子既是宗族之长,又是君主,集君臣与族权于一体,周王对各地管控能力空前提升。
二、周代王室权力的衰微
任何制度都有其局限性,分封制的弊端在周朝后期暴露无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周天子与奴隶主贵族、诸侯国的关系日益紧张,王权衰微。一是诸侯国的向心力削弱。周朝历经若干代后,天子与各宗亲诸侯的血缘关系变得疏远,在名义上仍然具有宗法关系,但是名存实亡。有的诸侯国不再定期入朝述职,周天子的权威性降低,对各国的控制力严重削弱。二是分封制削弱了周王室的执政能力。分封制是以“恩惠换忠诚”,通过不断的赏赐换取各阶级的支持。因此王室只有不断的开疆拓土来维系分封体系,当国家疆域扩展能力、军事能力达到上限时,分封制的弊端尽显无疑。统治阶层不断的分封土地来赏赐功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经授土授民以后,土地臣民名义上仍是王土王臣的一部分,事实上受土受民的人有权割让或交换,等于私有了。因此,每一次分封,周王室实际控制力都会减弱,分封的土地、人口、财物皆归臣下所有,王室的财政能力紧缩,无力供养军队及王室的日常开销,统治陷入危机。西周末年,周厉王、周幽王都意识到了分封制的恶果,有意停止分封或是收回对臣下的封赏,周天子与贵族矛盾日益激化。在与贵族集团的较量中,天子屡屡失败,王权衰微,周王朝的覆灭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周厉王时期,爆发了国人暴动,奴隶主贵族将其驱逐离开国都,死在异乡。周厉王因暴虐,为国人所逐,居外14年。史载他曾以荣夷公为卿士,“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国语·周语上》)所谓“专利”,把山林川泽之利收归王室所有,不准“国人”利用。周厉王由于王室财政紧缩,把公有的财产收归王室所有,引起国人的不满,所谓国人,绝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宗法制下血缘疏远的贵族。最终,国人发生暴动,围王宫,厉王出奔于彘,朝政由卿大夫掌管,称为共和执政。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周王朝的统治体系,王室继续衰微,以至连王位也难维持下去。共和执政有两种说法,一是《史记·周本纪》说:“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二是古本《竹书纪年》云:“共伯和干王政。”在周厉王被驱逐的十四年里,卿大夫代行王权,王室与贵族集团争利彻底失败。
三、西周灭亡辨析
周幽王统治时期,周朝的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关于周朝灭亡的说法大体相似,多归结于周幽王的昏庸统治,废长立幼违背统治秩序。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下记载的:“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周幽王重用好利的虢石父,和其祖父周厉王一样通过盘剥贵族增加王室收益,引起贵族阶层的不满,诗经《大雅·瞻卬篇》,“人(指领主)有土田,汝(指幽王)反有(夺取)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领主们的所有权,天子是不该无故侵犯的。之后,周王废黜嫡长与皇后,导致申候的不满,联合缯、犬戎攻打周幽王,幽王被杀,西周王朝灭亡。在《国语·晋语》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许多史学家对这样的记载表示怀疑,吕思勉直接称“幽王灭亡的事情,《史记》所载的,恢诡有类平话,决不是真相。”在讲究等级秩序的周朝,以下犯上是违背逻辑的,因此《史记》、《国语》的记载是值得商榷,不能反应事实。
根据《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的记载,对西周灭亡进行重新的解读,更加符合逻辑性。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先是,申候、许候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周幽王在位期间,废太子在申国被诸侯拥立为新王,因此周幽王攻打申国,清华简也明确说明“围平王于西申”。根据《史记》与《国语》记载,周幽王被杀是受到申、缯、犬戎围攻,无人援助。清华简记载了不同的事实“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其逻辑是废太子在申国被拥立为王,幽王攻打申,申的盟友缯联合西戎去援助,西戎直接攻打镐京,幽王撤军救援,遭遇战中被杀。因此,西周的灭亡不是外族入侵,而是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烈,异族乘虚而入,灭亡周朝。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西周的灭亡实际是贵族内斗导致异族入侵,灭亡是偶然事件,却有必然性。周幽王废黜太子和皇后,导致统治阶层的分裂,申候与几个诸侯干脆拥立太子为王,导致周幽王亲自率军攻打申国。因此周幽王的出征具有正当性,为了维护法统和道统的正当性,“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在周幽王攻打申国即将胜利之际,申的盟友缯联合了犬戎去援救,犬戎的目的是为了抢掠财物,直扑镐京,周幽王撤军途中与犬戎相遇,兵败被杀,西周王朝覆灭。
归根结底,西周的灭亡是由于分封制的反噬作用。随着血统的疏远,诸侯国与周天子的向心力大为削弱,亲亲之道被淡化,宗主国对诸侯国的实际控制力日渐削弱。同时,由于不断的分封,王室所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财政、兵源不足,王室的控制力空前减弱。王室与公卿、宗主国与诸侯国权力处于此消彼长的态势,当彼此的平衡被打破后,天子的至尊地位受到挑战,周厉王被逐、周幽王被杀具有其历史必然性,春秋时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是分封体制的延续与夺权,卿大夫夺权在春秋末年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