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本期的不止游戏,我是乔伊。
之前给大家介绍了《完美的一天》这款游戏。里面出现的很多小东西,勾起了我不少童年的回忆。有些曾经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有些年代则更为久远,在那个电子游戏还未普及的年代,这些小东西成为了我们童年和小伙伴们游戏的重要承载物。那么这期我们就把小时候一些吃的和玩的东西,都尽可能找了回来,带大家重温一下小时候那些带给我们快乐的记忆碎片们。
【干脆面】
不知道大家印象最深的童年零食是什么,对于我来说小浣熊干脆面绝对排得上名次。那时候小浣熊干脆面风靡各大校园。如果你单说干脆面好不好吃,在我记忆中有点模糊,反正味道还不错吧。但最重要的是那时候里面每一包干脆面,会附带一张卡。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水浒传人物卡。
收集这些卡成为了那时候买干脆面最大的动力,这可能也是零食界最成功的营销案例之一。当时生产干脆面的统一公司,专门为此开会确定了卡片的画风,并从全国聘请了大量国画画师共同绘制。这套水浒传人物卡不只108张,实际上还加入了高俅等几个反面角色。同时根据全国各地区不同,分为了南北多个地区的版本。这些版本还有不同的细节,甚至还有闪卡等特殊卡片。
这些卡片成为了记忆中最早的“集换式卡牌”。一群小伙伴买了面饼,如果拿到自己没有或者很稀有的卡片会特别开心,引来一堆人的围观。但懊恼的就是拿到重复的卡,甚至同一张卡重复得有七八张。现在回想起来,这不就跟如今各种游戏里氪金开卡包的感觉差不多么?开到金色传说笑嘻嘻,看到蓝天白云MMP。
这些重复卡也成为了学生们课间或者放学,大伙一起拿出来互相换的社交硬通货了。要不就是重复的卡被小孩们拿来玩,比如说把卡放在台阶上,一巴掌下去看谁的卡拍得远,如果能飞到最远的墙壁上立着,就属于最强的“满天星”。可以把其他没你远的小伙伴的卡尽收囊中。但很奇怪,无论再怎么努力收集,总会有少部分卡的爆率特别低。甚至可能说是没有。我一直怀疑有些卡只在北方出现,有些卡只在南方有,如果想要全部集齐是非常的难。并且也导致了一些传言开始滋生,说集齐可以兑换大奖,但总会缺那么几张等阴谋论的出现。
这些人物卡成为了儿时零花钱的收割机,也让不少孩子开启他们阅读《水浒传》的契机。
不过最终,我还是没有集齐这套人物卡,随着后续这些宝贵的卡片也慢慢消逝在岁月中。后来小浣熊还出过三国人物卡,不过那时候已经没有动力去收集了。
现在已经有了很多不同的味道和包装,但再也没有当年收集卡片的乐趣了,我还记得我最喜欢吃的是烤肉味,当时还有一段有年代感的广告。有些是直接就附带调味包,有些有单独的调味包。总体来讲就是把干脆面捏成小块小块的,然后倒入料包再捏着袋口,摇一摇,一包干脆面就诞生了。尝尝看,嗯,还是当年那个味道。
【洋画片】
除开刚才说的那些小浣熊人物卡,还有一种东西更为久远,那就是洋画片。一般一买就是一整套,上面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其内容一般都是根据经典作品魔改而来,什么十八罗汉对线孙悟空,七龙珠和超级赛亚人,葫芦娃等等。有些洋画片的背后还有这张画简短的介绍。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联合国军旗的系列,小时候总感觉这些人看面相都是些坏人。
每套洋画片有些是讲故事,有些是自带游戏玩法。但看起来已经不知道怎么玩了,稍微有点良心像军旗这套,还简单写了规则。就带扑克牌或者以大吃小的形式进行。
但大部分情况下,那时候好像都没有按照正确的玩法玩。而是采用另一种“扇洋画”的方式进行。这个规则可能很多地方不一样,还有各种村规。如果你能坐时光机回到过去,就能看到几个小孩在满是灰尘的地面,蹲在那全神贯注的扇洋画。我们那就是先把洋画放地上,然后用手扇,谁把对方的洋画片扇翻过来,就可以赢走它,手法的运营还有很多讲究,什么“一拍二吸三点”。不过最悲催的可能是正准备施展一番,结果一阵飞吹来直接把地上的洋画给一锅端了。
【连环画】
与洋画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小时候很喜欢看的连环画。连环画又称公仔书,小人书。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艺术,早在宋朝印刷术普及后便有了雏形,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一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从传统题材的,木刻的,到后期的影视,漫画题材的连环画。可以说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通俗读物。连环画的内容一般来说是精练地讲一个故事,开篇有内容梗概,每一页采取上图下文的结构,让读者在了解故事的同时,通过图片来想象内容。
民国时期,连环画迎来了迅速的发展,出版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传统文学的画册。后面最出名的还有我们熟知的《小兵张嘎》。50年代之后,连环画的发展又迎来一轮高潮,其中包括《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经典的作品。再后来连环画这一艺术形式进入了停滞阶段,直到80年代左右才再度迎来繁荣。这期间连环画的题材更为广泛,也更为精美。只不过到了游戏中90年代末,由于影视,和国外漫画,动画的普及,连环画已经很难再像曾经那样吸引当时的读者。
渐渐地连环画开始变成一种更偏向于文化符号的东西,慢慢淡出大众的视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画家优秀的水准,与连环画本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中国民间艺术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了我们小时候接触很多经典故事的重要载体。
【无花果】
无花果,这个零食非常经典,估计不少观众都吃过。包装袋上面还写了什么“生津止渴,酸甜可口,化痰止咳”之类的字样。小时候并没有真正见过无花果是什么样,以为是这种果实切成的丝,然后加上各种盐和调味料腌制,最后还撒上一圈白霜做的糖粉。反正就逮着嚼,吃完嘴上一圈白色好像中毒了一般。
后来才看到真正的无花果水果,也寻思着不对劲啊,这和小时候的不一样啊。我一查才发现,原来那时候的无花果零食,用的是萝卜干切成长条的细丝制成。不知道有没有人今天才知道这个真相,原来小时候吃的是萝卜丝。
甚至现在还有更为离谱的,比如我手上的这袋,已经进化到用地瓜晒成的干来做。总之绕来绕去,就是跟真正的无花果没有关系。也算是童年中吃到诸多乱七八糟零食中,记忆较为深刻的产品之一。
【弹珠】
如果从电子游戏的角度来看,打弹珠有什么系统自带的桌上弹球,祖玛等经典游戏。但在那个较为质朴的年代,打玻璃弹珠可谓是最为普及的娱乐活动之一。这个游戏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都算很古老的游戏了,古代就有打小石子的游戏。而现代的打弹珠,凭借一些小小的玻璃球,在不同的地域演变成了不同的玩法,有单纯用手弹对抗竞技的,有营造地形进行“团队死斗”的。
最普通规则就是用自己的弹珠,靠手来弹出去撞击其他人的弹珠,成功撞上那么被撞的弹珠就是你的了,或者靠投掷等方式来瞄准撞击。这些玩法跟打台球一样,也很依赖手的姿势和操作。
随着后来的演变,开始在土地上挖掘地形,营造工事。以及不同的地方开始演变出打圈的玩法,先画一个圆圈,玩家每个人往圆圈里放几个弹珠。再用各自的母球轮流打圈,把圈中的球打出界就可以赢走它,但如果母球留在圈内就会被判输,并且上交所有赢走的球。
总之这些玩法小时候基本全是村规,甚至换一群小伙伴规则都可能完全不一样。而如今这些弹珠
的游戏更为离谱,我先把画面关了给大伙听听声音。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开奥运会,然而你敢信。这还真是国外一些博主整出的弹珠奥运会。什么观众,裁判,安保等一应俱全。然后用弹珠展开田径,游泳等赛事。最离谱的是竟然这些弹珠,甚至还有真人观众自发形成的粉丝团和后援团。煞有介事地讨论某个弹珠发挥的不好,状态不对,或者什么黑马爆冷之类的,甚至还要求某个弹珠尿检。感兴趣的大伙可以去看看。
不过话说回来,相信大家小时候一直会有一个疑问,这个弹珠里的彩色拉花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在我心里埋藏了十几年,为此我特意去研究了下,要了解彩色弹珠怎么做,首先我们要知道普通弹珠的制作流程,工业生产的玻璃弹珠,其原料是废弃的玻璃,在熔炉中加热到熔点后从出口流出,剪切成一段一段的,落在两个持续旋转的槽筒之间,有点像小时候用的自动转笔刀,通过在槽中不断旋转冷却,逐渐形成球型,再经过长长的缓冲轨道用于冷却定型,一个玻璃弹珠就完成了。
而其中的彩色部分简单来讲,就是在普通玻璃熔炉中嵌入一个小型的熔炉,用以融化彩色玻璃,两种玻璃同时从出口流出,就像夹心雪糕般,外层透明玻璃包裹着内层的彩色玻璃,后面的制作流程就和普通弹珠一样了。
在过去,孩子们娱乐活动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打弹珠这项活动成为了孩子们重要的游戏之一。凭借实力赢到很多弹珠的孩子,经常会被小伙伴们羡慕不已。
【四驱车】
我最近在一些商圈里,发现现在的小孩子们玩的赛车都是一些我看不懂,但又觉得很有趣的玩意。买个喜欢的小车,然后放到这种专用的轨道上和其他小伙伴同台竞技。这让我回想起来小时候玩的四驱车。随着当年《四驱兄弟》的爆火,那时候很多男孩特别希望有台自己的四驱车。一些小卖部老板也会在门口摆台赛道,供大家来场热力狂飙。
小时候的零花钱通常就够买个车。自己拥有个跑道简直是天方夜谭。为此我专门重新买了组跑道,算是园个梦了。那时候最出名的四驱车品牌是奥迪双钻,打开包装,童年的回忆扑面而来,细心又认真的剪下模块进行组装,然后贴上车身贴纸,内部构造一般是标配的马达。转速低动力差,如果想提速那就得去老板买更好的马达。由于四驱车速度较快,有时候去非赛道等地方玩很可能把车撞的稀烂。为此还得加装“龙头凤尾”,来加重车身和保护整个车体的撞击。一到下课或者放学,一群男孩就在讨论各种配件的改装。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这两辆车的绝招吗?蜘蛛王是空气刀,而旋风冲锋是:旋风冲锋龙卷风。突然回想起小时候看着动画里。他们能跟随四驱车一起奔跑,自己玩的时候也会傻乎乎的大喊自己车的技能名。这些小时候玩四驱车的男孩,也许十多年后依旧聚在一起,热火朝天的讨论真正汽车的性能和动力。
所以说在面对车枪球以及一些爱好,男人至死是少年。
【圣诞树】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玩过这个七彩圣诞树没有,两片硬纸片,往上浇包装内的液体后,等个几小时竟然会神奇地长出了各种颜色的“花”,小时候就很好奇这玩意到底是什么原理。借着做节目的机会,拿出来跟大家回忆回忆,也普及一下小时候的知识盲区。其实说白了就是利用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蒸发这一简单的原理,就比如盐水蒸发后,杯子中会留下盐粒,磷酸二氢钾溶液在被纸片吸收后,经过一段时间水溶液蒸发了,其中的磷酸二氢钾则以晶状固体的形式“绽放”在树上。
同时由于吸收了预先涂在树上的颜色,最终呈现出了多彩圣诞树的效果。虽然当时不懂原理,不过也算我接触过的第一个物化小实验了。这种圣诞树的玩具特别在小时候的校门口商店,以“节日限定”的活动出现。一颗小小的结晶圣诞树,看着它慢慢生长也算是一种神奇的体验。
【飞碟探索】
在游戏《完美的一天》出现过的一本杂志《幽浮探索》,让我联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另外一个系列,就是于1981年2月创刊的《飞碟探索》系列。《飞碟探索》是当时国内最出名的有关“UFO”也就是不明飞行物的科普杂志。那时候大家都知道,都还在用传呼机的时代,手机拍照更无可能。哪怕相机的像素也几乎是灾难。为此那时候在渣画质的相片下,时常会出现“拍到UFO”的传言。而UFO和外星人带给人们的好奇也不断风靡。为此市面上诞生了很多解读UFO的书籍期刊。而其中《飞碟探索》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内容。
我手中这几本是90年前后的几期和一本2006年出版的25周年纪念版,真正年纪比我还大的杂志,估计看过的人现在也40多了吧。随手翻开,书页早已泛黄,十足的年代感铺面而来,
文章的标题也很有老杂志那味,内容字体很小很密集,偶尔书尾还有极具年代感的恰饭广告,什么少林金钟罩招生,速记员函授,青少年增高秘诀,对比现在精美的杂志,基本都是简陋的手绘图片,里面有关于地外空间,天体相对正经的科普,也有关于“不明飞行物”“外星人”的不可靠记载,更有甚者还有“特异功能”的出现。
虽然看起来文章很离谱,文风也很老旧,写的内容本身更是扯淡,不过说句不好听点的,比现在的营销号写的还是要好一些。
但是在当时来说,《飞碟探索》对于喜欢科幻的读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杂志的扉页有关于UFO,不明天体的摄影作品,封底则收集有当时国内征集来的优秀绘画内容。当年,人类对于地外空间的探索才起步不久,人们对于外星人,UFO,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如今大家拍摄设备的像素都不低了,以至于清晰的照片让大部分UFO绝迹。加上新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和人们对于UFO热情的消退,这个作为全国最知名的不明飞行物杂志《飞碟探索》,已于2018年停刊。留给我们的只剩下曾经人们对于无垠宇宙和外星来客的想象。
几十年过去了,以我们现在的认知来看这些90年代的期刊杂志,他们还在期盼即将到来的21世纪,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充满着期许和好奇。也许站在此刻,几十年后的人们又会怎么看我们呢?
【磁带】
几十年前,光盘还未普及,MP3播放器闻所未闻。更没有音频文件这说法,那当时听歌用的是什么呢?没错,就是磁带。
早年间读书的时候,那时候学英语教材就依靠磁带来播放。但对于我而言小时候接触磁带,听的不多,倒是没事就把手指或者笔伸进去转,然后把磁带这样扯出来玩,最后免不了挨顿打。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啊,这细细薄薄的磁带是怎么放出声音的?
简单来讲就是磁带上会涂上一层很多铁磁性小颗粒的磁粉。然后在录音时磁带会通过录音设备的磁头间隙,在磁带通过时音频电流不断输出,磁头会不断改变磁带上磁粉的强弱和方向。就跟那种大家看经常一堆小磁铁,然后一个大磁铁经过靠磁性改变这些小磁铁的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就把声音信号连续的记录在磁带上了。
放音就是反着来,磁带上的小磁粉方向和强弱已经被不断改变了,在经过放音头后线圈的磁通量不断变化,在线圈内产生感应电流,放大后在扬声器中就能发出声音。
但大家一看这种保存信息的介质感觉就不怎么稳定,也确实是这样。磁带作为一种“易失介质”,记录的信息很容易受影响。如果用什么强磁铁去磁带上搞,就可能破坏信息。由于原理机制,磁带的底噪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会因为播放次数等诸多原因而让噪音变得更大。另外,放置时间过久了的磁带也会因为外磁场而影响音质。所以说磁带要想保存完好是很困难的。但也正因为这些类似于白噪音的底噪,使得磁带相比纯净的数码音乐更有年代感。
磁带在某些设备中,如果你不小心按下录音,机器利用磁头改变了磁带上磁粉的强弱和方向,就可能导致把磁带原本记录的声音给“洗”掉,到时候还得再挨打。不过也可以在安静的地方,用这种操作洗掉整段音频,获得一个空白磁带,在那个张扬青春的年代,很多人就会靠这作方式再录自己唱的歌进去送给喜欢的人。
磁带不单纯只是我们见到过的盒式录音带,大家看像冷战的电影和游戏中,那时候磁带还有用于录像带,计算器带和仪表磁带。1963年荷兰飞利浦公司研制出第一款盒式磁带后,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磁带容纳音乐的时长也不断增加,也出现了“高保真”音质的概念。到了80年代索尼的Walkman系列便携式随身听的推出,造就了磁带全世界的风靡。Walkman的出现不单纯只是播放音乐设备,甚至在后时代中成为了那时候流行文化的象征物。
到了90年代,容量更大,保存内容更稳定CD的出现开始抢占磁带的市场,直到98年MP3播放器问世后,听音乐的形式一下进入了如今大家熟悉的时代。操作麻烦,还容易出问题的磁带的地位急速下降,不过直到如今磁带并没有彻底消亡,成为了一种收藏品在市场上活跃。
无论是电子宠物,还是泡泡套圈机,以及更多奇奇怪怪的童年玩具,它所带给我们的不单纯只是一个玩具的快乐,而是曾经那段童年记忆的唤醒物。无论这些曾经的记忆是美好还是不堪回首。至少那时候他们是我们的“伙伴”,伴随我们度过那段重要和难忘的时光。谢谢你们,这些玩具们。
感谢收看本期的不止游戏,喜欢的观众朋友们可以关注点赞收藏转发,我是乔伊,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