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航海家,最先到嘴边的那位人物一定是明代七次下西洋的郑和。但是有这么一个人,虽然不曾拥有同郑和般宣扬国威的船队,但他的海洋探索之旅(1330年)却比郑和(1405年)早了整整75年。他花了5年时间就踏遍海上丝绸之路的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第二次航行回来后把所见所闻整理成《岛夷志略》。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比欧洲人早200年发现大洋洲,这甚至是郑和七下西洋都没有到达的地方,这位鲜为人知却无碍他伟大的元代民间航海家就是被誉为“东方马可·波罗”的汪大渊。
汪大渊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宋元)
这个人 被遗忘的东方马可·波罗
汪大渊,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可能过于陌生,这也难怪,有关汪大渊的史料极其稀少,甚至他老家南昌的地方志中都查无此人,而在明代中期实行海禁后,汪大渊的事迹更是几近被封杀。要想了解这位海上丝绸之路的领航人,就得通过他写的航海书——《岛夷志略》。
汪大渊画像
至顺元年(1330年),从泉州港搭乘商船出海那一刻,当时只有20岁的汪大渊就觉得整个大海都属于了他,同时他也把命运托付给了一条船。他要去看看不一样的远方,这一走就是5年,他途经海南岛、占城(今越南中南部)、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大洋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
汪大渊航海路线示意图
说他是个航海家,不如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旅行家,因为在两年之后,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发,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世界之旅。
9年时间(1330年-1339年),两度自费穷游出海远洋,横跨欧亚大陆,并且留下了一部历史地理著作《岛夷志略》,郑和七下西洋时也曾参考此书。作为中国古代靠自己努力旅行了大半个世界的人,他在航海史上的地位与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条路 在世界掀起“中国热”
海上丝绸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出,但是它早在秦汉时期就初具雏形,到了唐宋元逐渐达到鼎盛时期,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同世界60多个国家进行着商贸往来,让瓷器和茶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中国热”。作为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无论是在历史文化还是在经济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基于历史,2013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提出,使这条最古老的航线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与保护。2016年,泉州、广州等8个城市共31个遗产点列入首批海丝申遗,贯彻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旅游,使原来的旅游热点更热,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文化古迹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2000多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如今这条路更在文化旅游、区域繁荣和全球经济发展上绽放出了新的生机活力。”
这段旅程 看遍天下奇闻异事
在航行过程中,汪大渊每到一个地方,对所见所闻、地理山川、物产货币,当地人的衣食住行、民情习俗和奇闻异事都做了详细的记录。
《岛夷志略》中记载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的居民“喜洁净,故于水上架屋”,表明这个国家的人喜欢整洁干净的环境,所以就把房子建在水上。
又说爪哇(今印度尼西亚)“地广人稠,实甲东洋诸番”,说明当时印尼人口稠密,国家实力在东洋各国中居领先地位。
当到了文诞(今班达群岛),他发现当地人“日间畏热、不事播种、月夕耕翻、渔猎、采薪、取水”,将生活在热带的人白天怕热不活动,晚上才出来劳作的生活方式记录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岛夷志略》中有2节详细记载了大洋洲的风土物产,是见诸于世有关大洋洲最早的文字记载,而在200年后欧洲人才知道世界上有大洋洲的存在。
汪大渊在书中还对台湾岛(琉球)、澎湖列岛都有详细的记载,这恰好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空白点,这也是17世纪以前中国对台湾岛最详细的历史记录。惊人的是,他对台湾食人族还有一段恐怖的记载:“余登此山,则观海潮之消长……知番主酋长之尊,有父子骨肉之义,他国之人倘有所犯,则生割其肉以啖之,取其头悬木竿。”
元朝台湾被称为琉球
这些奇闻异事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相当不可思议,曾跟随郑和一起下西洋的马欢和费信在出海前都仔细研读了《岛夷志略》,对书中记载的内容提出了质疑,认为天底下的国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区别,知道亲身游历了西洋各国后,才知道书中说的都是真的。
汪大渊以及他的这段海上之旅通过《岛夷志略》展现在了人们面前,他精心绘制了半个地球与一条完整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本书看不到大国的国威和旅途的惊心动魄,二十来岁的他为探索未知世界而勇闯海洋,从容地走着自己的路,安静地讲述着一个很长的故事,一段属于他也属于世界的奇幻漂流之旅。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旅游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