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有个人的留言,感觉还挺有代表性的,鉴于许多人都有这方面的误解,我解答一下,也算回答他吧。
文章出自:清朝宗室待遇与明朝宗藩的区别
清代袭爵分为世袭和降袭两种,世袭就是世袭罔替,不降级同时更不需要考试。
降袭爵位的方式又分恩封和考封两种,恩封也是不需要考试的,需要考试的是考封,就是爵位之外的其他人想要获得爵位,那么就去参加考试,这个考试也是宗室人员的内部考试,是没有平头老百姓的。
明朝嘉靖改革之后,明朝的宗室人员可以当官了,他们也是参加科举考试,但这个考试就是普通的科考,没有特殊渠道。
清朝,世袭罔替的王爵,不仅仅只有铁帽子王,除了铁帽子王外,还有一些立过军功的入八分公后来也是世袭罔替,如褚英后人的奉恩镇国公,也是世袭罔替的。
清代宗室也是属于八旗的。清代宗室确实是属于八旗,但比普通八旗待遇要好很多。
如下面是宗室的部分待遇,就不全贴出来了,全贴太长,我前面的文章里有详细数据:
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普通八旗在清代被称为“铁杆庄稼”,每人分30亩土地,少数的可以当官,其余的被限令以披甲为唯一职业。
铁杆庄稼,每月一次月饷和按季发放季米,出征时另发粮饷。月饷又分为俸银、禄米和节赏。
俸银为现金,按月发放,旗人称 关饷,将军以下的官职每年发放两次。雍正年间,普通的马甲,每甲每月饷银3两,一年36两。(对照雍正七年( 1729)京师物价,骆驼每头40两,牛每头1两5钱,羊每头4钱5分,彩绸每匹 1两7钱。
禄米为实物,每季发放一次,每一名马甲在饷银之外,每年还可领取饷米46斛(计260斗,以人均消费粮食三石即30斗计,可养活8人左右)。
节赏为节假日补助,端午、中秋和春节为传统三大节,旗兵一般都可领到数额可观的赏银,一般可达到月俸银的1/2。
此外,旗营冬季还供应劈柴,春秋两季,每户还能领到两包食盐,用来腌渍咸菜。养马的人,则额外还可领到马匹草料金和养马金。驻防官兵如遇出或家有红白喜事还可借银。此外,为减轻八旗兵丁的经济负担,清廷规定除兵役外,各旗壮丁差徭、粮草、布匹永停输纳。
摘自《辛亥革命前后的满族研究》
这也是一部分,自己对比吧。
八旗只有当差,也就是当兵才有饷银,而且不能从事其他职责其实第三条上面已经回答了,不当兵的也有30亩土地拿,30亩地在清代是什么标准呢?
先说一下白银和铜钱的概念: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
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
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范文澜《中国通史》引用清朝档案,乾隆、嘉庆时期,农业短工每天挣10文钱左右,最低每月130文钱。
《中国通史》还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河南唐河县的吕魁元给当地郑天禄家做长工,工钱为一年2500文。
也就是说普通的农民,干一年也就差不多挣2两银子。
国外的《财经新闻早报》计算过1880年清朝农民的收入水平,当时一两银大约等于1.12美元,而一个普通自耕农,按照15亩地计算,每年的纯收入为25美元。
八旗每人30亩,也就是上面的数字翻倍。
而清代普通百姓的人均土地为3亩,这就是所谓的不当兵没有饷拿。
乾隆时期八旗依旧是主力,不是你所谓拉垮,而且索伦兵也隶属于八旗,八旗拉垮也得到太平天国八旗军的战斗力衰败得很早,其实早在当年康熙三藩之战时,八旗军就已经难以担负重任,只能让绿营军担任主力。
到了乾隆时也曾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强八旗的旗务管理,严格八旗内部的等级制度,核查档案,又增派查旗御史进行普查。不过,效果极差。八旗依然无法担当重任。
但是,既然是兵,遇到战事,依然需要上场。
打仗时主要是绿营为主力,八旗和索伦兵相互配合。在清朝平定天山南路时,就开始八旗兵、索伦兵、绿营兵互相配合战斗。在清朝攻打库车时,就是以绿营兵为主力,正面挑战,让索伦兵和八旗兵埋伏两旁。
其实我说雍正年间八旗彻底拉胯是客气的说法,康熙年间就已经疲态显现了,只不过雍正年间表现的更明显而已,当时重用年羹尧就是表现之一,如果满清八旗有能打的无论如何是都不会轮到年羹尧嚣张跋扈的。
不过年羹尧的军队中是否有满八旗不好说,因为他带的兵也叫八旗兵,但是基本都是汉八旗。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是知道八旗战斗力的,所以要去关外选兵,就找到了索伦兵。
索伦兵是一直在关外,八旗的待遇没入关的一律没有,乾隆为了让关外的兵有战斗力还刻意不给他们好待遇,就是为了以后有兵源可以用,因为汉人他信不过。
这样看就有意思了,八旗不拉夸千里迢迢调关外的兵干嘛?有钱没处花吗?
到了清末相信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战斗力怎么样,先说甲午海战(直接搬运大神整理的资料):
甲午战争期间的海城反攻战,依克唐阿和长顺就带领着八旗兵去作战,在日方的记录里,这堆八旗兵毫无战斗力,战斗意志也极其薄弱,根本不敢进入日军的火炮射程,一旦日军开始进攻,直接遇敌即溃。
因为这帮八旗不敢进攻,溃逃又太快,日军甚至都无法判断他们的战斗目的,到底是不是真想收复海城。
这是战斗力差到让敌方主将都开始怀疑人生了,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状况,也算是战斗史上的一朵奇葩了。
更可怕的是:依克唐阿手下的八旗兵,还是八旗中战斗力最高的了,好歹能打死几个日军。当时参战的其他一些八旗,比如岫岩的八旗,则是直接不战而全军溃逃,日军毫无伤亡就拿下了岫岩。
其他一些,比如八旗的后备军西丹兵,他们的表现就更没法看了:对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威力比日军都可怕。
平日里只领饷,不做任何事。
当时在辽阳布防的徐庆璋都对此无语了,直接说这种部队对打仗毫无用处,只会扰民,千万别再派旗兵过来了,只要别派过来,一切都好说。
吉林将军长顺,在写信给荣禄的时候,说自己了解他们的底细。这帮八旗兵是无用之士卒,养着属于浪费资源。
说到打太平天国,就更没八旗什么事了,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只能依靠民间团练,曾剃头就是这么起家的。
圈地,只讲清初康熙以前,不讲康熙亲政后停止圈地,将所圈土地还给百姓。“跑马圈地”,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马能跑多远,那马跑过的地就全归马主人所有。
刚入关仅仅几年,京城周边五百里内就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圈地,总面积达到近17万顷。以直隶省密云县为例,县内原本有2733顷土地,圈占后只剩下582顷。
可八旗又不会种地,于是就将农民“投充”为努,结果每年都有无数的奴隶被打死,一年仅上报上来的案件就有2000多起,于是经常发生奴隶逃跑的事件,对此康熙还专门发布了“逃人法”令。
名义上康熙年间就发布了停止圈地的法令,但实际上圈地这种掠夺行为,一直到公元1745年才最终停止,前后持续达百年之久。
直接圈占的田地,举几个例子:
太原八旗的驻防点圈占了484顷。
德州八旗圈占了30695亩田地,约合307顷。
除开在直接由满清直接强占的田地还有各地八旗自己强占的田地。如江宁京口两地满城将沙州充做八旗公产,江宁八旗的八卦州15310亩,京口八旗的征人州7980亩,德兴州7970亩。各地驻防八旗的校场,以及满城普遍每处在100顷上下,全国合计1900顷。
在最早被满人圈占的汉地—辽东,圈占更是触目惊心。
其中辽东—盛京驻防点共24个,分别为兴京、辽阳、宁海(金州)、盖平、广宁、抚顺、铁岭、巨流河、白旗堡、小黑山、闾阳驿、锦州、义州、小凌河、宁远、中前所、中后所、熊岳、岫岩城、复州、牛庄、凤凰城、旅顺。
据乾隆朝《钦定盛京通志》记载,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盛京地区总计有耕地18167711亩,其中民地有3510957亩,约合3510顷,旗地14656754亩,约合146567顷。
1801年5月,盛京将军清查出马场地近39万亩,令各城旗兵开垦升科。次年八月,盛京将军富俊等奏报,“自上年九月至今,业据旗民首报地,约计二十一万余亩”。这1802年,辽东旗地就高达15万2千567顷。
在《清代白莲教研究集》中,开篇点题到清代官田,旗地达到史无前例的90万顷。
资料懒得找了,不是专门说这个话题,点到为止。
只讲明代藩王被杀,不讲明代宗室加入八旗。所以总结出来就是双标只讲明代藩王被杀,不讲明代宗室加入八旗。是的,我是没说,因为我根本就没找到宗室加入八旗的记载。
前面我文章里列举的是所有被满清杀害的明朝宗室人员,有投降的不假,但投降的也基本都被害了,有的七十多了还被拉出去凌迟,这得多狠。
明代藩王投降而且还被加入八旗的,我一个都没找出来,你不会说的是他吧?
据说是代王朱桂一系后裔,名字叫延恩侯朱煜勋,我可以明确告诉你,那是假的。
朱元璋亲自定的代王朱桂家族字系传承表为: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
根本就没他这一号,要是因为是朱氏后裔所以被满清优待入的八旗,他不能连基本的世系传承都不要了吧?
而且明朝皇室后裔取名字是第三个字按金木水火土的顺序起,他这第二个字是火字旁是什么意思?
冒充也冒充的像一点,这明显是基本的功课都没做,可笑的是居然还弄了个百度百科,真是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