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但五花八门的阅读习惯中,有一些习惯是雷同的,其中比较有共鸣感的,就是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可以说是阅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古今中外都比较盛行的一种读书主张。更有一些名人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出版成书,与广大读者分享。
读书比较到底该怎样做呢?
虽然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因人而异,但我认为以下三点是极其重要的:
拿着笔读书有两个好处:一个是可以用笔辅助阅读的工具。
科学研究证明,人在阅读时,寻找下一行第一个字会浪费1/3的时间。也就是每当我们阅读3个小时,就要浪费1小时在寻找下一行上。
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随时在书上做标记,写心得。
在书上做标记、写心得我也有一些个人认为比较好的习惯与大家分享。首先我们将阅读分为泛读、精读和反复阅读。尤其对于一部经典书籍,泛读、精读与反复阅读的结合更有利于我们吸收书中的精华。
我通常习惯于在泛读时使用铅笔,精读时换成带颜色的笔,反复阅读时换成另一种颜色的笔。
为什么这么做呢?
我先说说泛读的意义。泛读是为了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和结构,让自己心里清楚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哪里,那么这一部分在精读的时候,就可以重点阅读。
泛读时用铅笔,可以大致标出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部分,或者写一些提示性的关键词,让我们在精读的时候更加注意。
精读与泛读大为不同。泛读时所关注的信息,在精读时有可能受到肯定,也有可能被推翻。所以,在泛读时用铅笔做的记号,在精读时可以修改。即便不修改,在精读时换成带颜色的笔,做的标记会更醒目。
精读时,有两种做笔记的方式:
第一就是用笔画出关键的句段和词语(书中的好词好句、经典名句就可以在此时标出来)。
第二就是在书页面的空白处写上自己当时的阅读心得。
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即便书中一大段都是你所喜欢的内容,也最好不要用线逐行全部划上,这样不仅让书看起来缭乱,反而更让你看不出重点。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在这一段的左侧划一条竖线。在反复阅读时,如果依然觉得这段重要,可以再划一条竖线(竖线越多,代表这段话越重要)。然后可以用带颜色的笔划出段落中的关键词,这样更有助于记忆。因为人们的记忆,几乎都来自于一个个的关键词,而不是整段的话或者故事。
反复阅读时,做记号,以及在页面空白处写感悟的步骤都与精读时完全相同。但是,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或者读者阅历的不断增加,写在书上的感悟肯定也有很大变化。不同颜色的笔记,可以让你看到自己思维方式的不断成熟的轨迹。
读书做书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热爱写作的人,或者学生而言,书摘是提升写作水平的极其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学习写作的时候,往往要学习名人遣词造句的方式,那么书摘就是我们遣词造句的模板。我们也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借鉴或者引用这些书摘,以提升整篇文章的质量和意境。
书摘可以用两种载体,一种是电子版,即建立一个专门做书摘的word,把所读过的书的经典语句都打在上面;另一种是用笔工整地抄写在本子上。
上学的时候,我有专门摘录经典语句的本子,但是现在,我更习惯把经典语句保存在word文档上,一方面打字比写字效率高,另一方面,文档可以随时打印出来,整理成册。
在创办“越读时间”之前,我很少写书评,自从写书评开始,我发现过去读书只停留在非常浅的层面上。甚至,过去读过的绝大多数书,我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
很多人以为写书评门槛很低,其实不然。书评并不是让你介绍一下书的内容,以及表面意思。而需要你挖掘一本书最深层次的思考,甚至是作者本身都未曾有过的思考。写书评是对读书行为的一个升华,也是对读书人思想的一个升华。
一篇好的书评,不仅可以让你“学以致用”,还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最重要的是,到此为止,这一本书已经被你完全“吃透”了。相信,你再也不会“忘记这本书”,或者“不理解这本书”了。
最后,再补充一点,我并不赞同将读书笔记做成类似手账的形式,不建议将读书笔记做成美术作品或者书法作品,这不仅会大大降低我们的效率,在后期我们回顾笔记的时候,也不便于浏览。
简洁、直观、分类明确的读书笔记,是最理想的。
希望我的分享能让更多喜欢读书的小伙伴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