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任”是对孩童自身潜能的科学预判,“不自流”则是对具体操作方式的耐心指导,绝非“管制”抑或替代。
孩童教育,家长如能做到或努力去做到“放任而不自流”确非易事。因为,这既对立又统一的养育意识的形成,首先得改变的是家长本身。一般而言,无论受过何种教育背景的家长,潜意识中无不顽强地贯穿了一个“管”字,“子不教,父之过”便是天条。
诚然,尚处启蒙阶段的孩童确实令人操心,甚至焦虑。不过,当您哲学地把握了“放任”和“不自流”的脉搏,遵循孩童活泼天性的发挥,那么,一定会尝到孩子创新活力所带来的惊喜。
早在1996年,女儿7岁时,我曾在《为了孩子》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就是结合自己作为父亲所给予女儿“放任而不自流”的过程。想不到,这个话题,居然还引来了市电台一档育儿节目的电话采访。
女儿读小学时,尽管我做过小学语文老师,但从不在她面前重复课本内容,因为,这属于老师的职责。我着力下功夫的是竭力营造与女儿对话幽默、诙谐的语言氛围,常常用反语去激发她的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于是,七八岁的女儿也常常会口出一连串词不达意的成语,甚至将一些贬义成语套在我头上。我“哈哈”之余,事后再给她耐心解释错在哪里及准确的应用场景……
女儿才一岁多时,我就让她自己趴桌上吃饭,桌上被弄得一塌糊涂是常态,但总比人家跟在孩子屁股后头追着喂饭要好许多。坚持一段时间后,她对调羹、筷子的协调使用能力受到幼儿园老师的称赞;带女儿外出逛街,她总有点蹒跚跌撞之态,但我却不抱不扶,即使跌倒了,只在边上喊口令而不上前搀扶,即使再哭闹,最终还得自己爬起来……由于放任女儿的肢体活动,引来了一连串的良性循环:运动量大了,消耗也大,饮食量随之增加,食物品种的包容性也愈加宽泛,不再挑食。体质明显增强,人称“小墩子”。
曾担心女儿有“多动症”倾向,她对学手风琴不感兴趣,还常常表现出痛苦的抗拒,但却十分喜欢玩工具。我的工具盒常常被她拖将出来,榔头、老虎钳、旋凿、铁钉摆满一地,蹲在地上敲敲打打甚有耐心。我可不管这是男孩子的粗活儿,任由她开心地玩,权当玩具。事实上,女儿成人后能捧上的“饭碗头”——手绘工艺技能,之所以能做得风生水起,抑或得益于孩童时期玩工具的历练吧。
记得那年放暑假的一天,我外出采访,只得把三年级的女儿关在家里,天气闷热,她想打开那个水冷式移动空调。不料,打开启动键,机器发出水箱里没水的警示鸣叫,她赶紧打我“拷机”求援。我当即在电话里予以指导,让她自己操作。晚上回到家,只见空调机的出风口喷吐着舒爽的凉气,机肚里能储十多斤水的水箱还有一大半,在一边的女儿自豪地宣称:“全是我自己完成的”。事后,得到邻居“告状”:“你女儿为了到晒台水龙头装水,阿拉被伊浇成落汤鸡唻!”我赶紧赔不是的同时,心里却热乎乎的……
放任——其实是对孩童自身潜能的科学预判,与此同时的“不自流”把握——其实是规范孩童对未知领域的具体操作方式的耐心指导,而绝非“管制”抑或替代。在物质愈发丰厚的今天,似乎更具有现实意义。
我不能想象,一个从小胆怯、懒惰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什么大作为?(丁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