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瑞颖
007系列电影来源于伊恩·菲莱明的小说,007为小说主人公英国情报局MI6特工詹姆斯·邦德的代号,从1962年开始,在一代代导演的努力之下,无所不能、风流倜傥的007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万千粉丝的追捧。而从《007之诺博士》到《007:无暇赴死》,迈过了五十多年的历程,可谓是演绎了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一个神话。
同一叙事、同一人物模式的故事反复上演却并未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相反,其模式化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已成为谍战片之典范。影片的成功不仅在于惊险刺激的谍战情节和完美的商业运作,还得益于核心人物詹姆斯·邦德的形象定位和包装。
邦德完美特工、完美男人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是邦德形象所表征的男性气质和文化意识观念在电影媒介中传播,在观众的消费接受中得以复制和再产生。007系列电影的故事大多都会融入个人情感经历。这次的《无暇赴死》也不例外,它的震撼处并不在于错综复杂的情节,而是它涉及到复杂的情感联结,家庭与爱情贯穿了整部电影。
在电影界,007系列电影的开场一直被奉为经典。一行白色圆点在屏幕上平行移动。随后,圆点被放大成为枪膛线并瞄准画面中的邦德。邦德掏出枪朝着镜头方向射击。画面震颤,血色随即漫布屏幕。开场画面从《大破量子危机》开始就用了CGI真人转场穿插整部影片的关键元素和议题,这样的开场设计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视觉艺术的试验田。
在影片《无暇赴死》中的DNA和武器融合的创意,既契合本片的重要元素同时又充满着巧思。每一个转场和元素的设计让人看得目不暇接。耳畔响起当红音乐家演唱的主题曲。这次比利·艾利什成为演唱007系列主题曲最年轻的歌手,不过坦白讲这首歌并没有前面几部主题曲来得这么壮阔和大气,但却也符合邦德在这部电影中的心境。
一
丹尼尔·克雷格
丹尼尔·克雷格可谓是影视巨星,他一向专注于自己的演艺事业,坦荡而坚毅的个性让他成为饰演现代邦德的不二人选。他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詹姆斯·邦德与皮尔斯·布鲁斯南谢幕之作中的形象一脉相承,但也不尽相同。在《皇家赌场》首次亮相时便在洗手间勒死一个人,这一幕以黑白色调拍摄来展示这一情节在该特工内心所留下的阴影。这种复杂的内心正式丹尼尔·克雷格所饰演的邦德的独特个性。《007:无暇赴死》也将作为他的告别之礼,在时隔两年的延期后,它能够为丹尼尔版的007系列划上圆满的句号吗?
丹尼尔·克雷格的最后一部007可谓是一波三折,在他带着严重的脚伤艰难地拍完《幽灵党》之后,丹尼尔和其他很多演员一样,对重复饰演一位角色固化自己的演绎生涯产生了排斥,而幽灵党也是邦德最大的劲敌,在幽灵党被灭掉之后,他一度以为《幽灵党》是他的最后一部邦德电影。因为他不确定自己的身体是否能够支撑自己继续胜任这个角色。
虽然丹尼尔在饰演邦德期间也经历过疲倦和质疑,但十五年作为饰演邦德生涯的经历真正来道别之时不免让人充满不舍。或许这部电影放在影坛史上做评价的话并未能成为惊艳之作,但作为丹尼尔饰演邦德的告别之作,已经让人看到丹尼尔对007系列真挚的情感和爱,丹尼尔并不沉醉于该角色给他带来的名和利,而选择用一部作品去让他和邦德这个角色,让他和观众好好做一次银幕上的卸任,所以在《无暇赴死》中他需要给故事画上句号,给每一条线索一个交代。
那么邦德要如何与观众告别成为这部电影诞生的最终原因,也是这部电影存在最重要的问题。这部电影是丹尼尔对饰演邦德这个角色以及丹尼尔面对观众最为温情和私人的告别,也是这个系列作出最周到和诚意的诠释。
从邦德自己的心路历程出发去看待,从开始邦德在《皇家赌场》的自负和动真情,到《大破量子危机》带着私人复仇信念去执行任务,《大破天幕杀机》中对组织和体制的质疑,再到《幽灵党》义兄反派让他不得不再次面对自己的过去。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无暇赴死》这部电影,那么它将会让你饱含感动。
二
阿斯顿·马丁D85的荣耀回归
托导演凯瑞·福永的福,《无暇赴死》看下来的体验比实际片长要短。影片节奏明快,,特别是在充满悬念的开场片段,每个重要转折处都会引入新的概念。这样看起来本片是非常不错的,片中有着棕褐色调的意大利广角镜头;还有着寒冷透过屏幕扑面而来的挪威、以及一段浓雾中的刺激森林追逐戏,观影体验类似惊悚电影。本片中有一些技巧高超、饱含冲击力的动作戏,特别是系列经典的飞车追逐戏。那么这就离不开与邦德有着密切关系的阿斯顿·马丁D85跑车。
丹尼尔·克雷格首次以邦德的身份亮相于《皇家赌场》,而阿斯顿·马丁D85跑车与他一同华丽现身。通过这部影片观众将了解到最初007特工是如何与这辆跑车结下不解之缘的。在《天幕杀机》中观众再次目睹了阿斯顿马丁D85跑车的风采,在天幕庄园决战中的镜头尤为引人瞩目。如今,它在影片《无暇赴死》中荣耀回归,影片一开始就紧接着《幽灵党》结局的剧情,以邦德和玛德琳驾驶这辆著名跑车行驶在意大利的海滨公路上作为开场。开启他幸福的退休生活,但好景怎么会长,幸福的日光越强烈,照出两人的阴影就越明显。邦德好不容易憧憬的未来被幽灵党所击破。
紧接着就上演一场令人难忘的追逐战镜头。这场追逐战由幽灵党特工发起,他们分别行驶一辆1996年的玛萨拉蒂总裁Evoluzione、一辆20007年蓝旗亚THesis、两辆捷豹XFs和三辆凯旋摩托车,反派普利莫驾驶其中一辆摩托车。
邦德开着D85跑车穿梭于马泰拉蜿蜒的公路,利用汽车后备箱下方暗舱布下一长串小型地雷,散布在后方的公路上。在邦德陷入绝境的时候,他拨动中央控制台的开关,跑车的前大灯随即升出一对迷你炮机枪。他操控跑车进行360旋转并疯狂扫射,趁着敌方四下躲避,他利用排气筒放出烟幕才得以逃离。
为了拍摄这组镜头,电影的创作人员使用两辆外观相同的经典D85跑车。而为了拍摄邦德和玛德琳进出跑车时的大量特写,创作人员使用的是EON制片公司的自有车辆,这辆车曾在此前多部007系列影片中亮相,包括《大破天幕杀机》和《幽灵党》。而所有的特效镜头均有阿斯顿马丁团队为此次拍摄特别打造的8辆D85复制品来共同完成。
作为邦德的座驾,阿斯顿马丁D85在《无暇赴死》中的精彩表现让观众目不暇接,它展现出的风采对于我们观众来说绝对是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风靡全球的特工再次与著名的跑车并肩作战。导演凯瑞·福永对这部经典跑车的调度,也使得詹姆斯·邦德和他的座驾的默契成为电影界中几乎是无出其右了。
三
拉米·马雷克
时至今日的商业片中,反派的角色已经层出不穷了。影片中拉米·马雷克饰演的萨芬这一反派角色想方设法给邦德制造困难。最终,萨芬会明白他儿时的遭遇酿成了日后他残酷的个性,而这种行为在他年轻时已根植于他的内心深处。他从小就失去了孩童般的天真无邪,扭曲的人格也让他很难去判断是非对错。
虽然每部邦德电影反派都有着自己的气场,但相对于《大破天幕杀机》中就反派动机和复杂构成而言,《无暇赴死》的反派并没有太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和魅力。他试图让这个角色更有人性以此来让观众产生共鸣,显然有些时候观众并不想与某个反派人物产生共鸣。
拉米·马雷克在尽量地去塑造该反派对世界已经生无可恋的反社会的反派形象,但过于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套路动因,依然没能让这看似比幽灵党还要深藏不露的反派有多么的可怕和深刻。《无暇赴死》中对于邦德这种性格复杂的英雄就需要复杂的反派来演对手戏,但表面正反上升螺旋式对比,忽略了对反派内心戏份的深化,以至于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只是一个很坏很强的反派,但也是仅此而已。
这一不足就暴露在萨芬和邦德的对话博弈上。这场戏的场景布置设计融入了日式元素,两人隔着矮桌面对面跪坐着促膝长谈,实际的对话内容也正是因为反派所塑造的动机较为薄弱以至于本可以沉下来的正反两派精神博弈变得稍显沉闷。这场戏也是导演凯瑞·福永最为擅长的长台词调度。
四
新晋007特工
这次007系列《无暇赴死》中还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那就是拉什纳·林奇饰演的诺米。这个角色再次佐证了007系列电影对坚强而有能力女性的喜好,作为MI6和00号特工项目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林奇很清楚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和潜在的影响力。观众也能够通过该片的女性角色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看到当代女性的形象和力量。
片中邦德辞去MI6处的职务返回牙买加享受隐退的生活,与此同时,新晋007特工诺米则进入MI6担任要职和前同事邦德的交集就这样奇妙的展开了。
当诺米和邦德在牙买加首次见面的时候,他们就因为意见相左而僵持不下。诺米喜欢调侃邦德的年龄来让他不悦,因为她拥有邦德没有的东西:她年纪轻轻的就能够接受正统的全新训练、配有新奇的武器、和M的关系密切。作为邦德的升级版,她要达到邦德的水准,对资历尚浅的她来说还充满着挑战。
诺米这个角色坚强、睿智、机智而勇敢,尽管诺米和邦德偶有分歧,但他们双刃合璧组成了强大的团队。因为他们清楚如何快速地进入到战斗状态并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来完成任务。但当他们相互协作的时候,又是非常有趣的一对搭档,看起来似乎是一对有点违和的情侣。片中诺米操控着最新装备而邦德则坐在她身后,这个场景虽然精彩纷呈,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标志着诺米时代即将来临。
五
当代艺术奇观
影片的最后,导弹炸开像流星一样的落下象征着丹尼尔饰演的新世纪邦德系列,在此翻到了他所在的最后一页。邦德终于可以卸下所有的重担和疲惫,让代号007因为詹姆斯·邦德显得更有意义。
007系列电影在数十年中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影响,每一部都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相联系,电影建构的方式不乏以叙事学、女性主义、东方主义、符号学等理论为基础的表达。集中体现了以观众接受为目的的叙事方式,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世界观以及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传播。
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一定的叙事模式,分别为建立起“文明”与“野蛮”性对立的身体叙事模式,屡屡“遇敌”但又总是以“战胜”告终的英雄主义叙事模式以及“美女”和“英雄”搭配的角色性别叙事。这些模式在运用中又不断加以细微的调整,并未使观众感到厌烦,相反,这些重复又能新意迭出的套路让观众因熟稔而感到兴奋。这正是007系列电影在具有不断对自我进行模仿,同时还负载一定的意识形态缺点的情况下依然能在惊险、动作、家庭、间谍类影片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