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二虎
(陶渊明)
中秋已过,重阳又来,登高望远,携一壶菊花酒,体会诗意的悠长无边,洒脱胸怀。
九九重阳之雅兴,莫过于赏菊,当你徜徉于菊花的海洋里,五彩缤纷的菊花各呈风骨,或亭亭玉立、或翩翩洒脱、或小巧玲珑、或繁复舒卷,红的如火焰般热烈,白的似皎月样静谧,黄的若羽毛轻盈,紫的胜贵妇持重,倚的、倾的、仰的、俯的;似语、似笑、似歌、似舞,尽极妍态逸姿,美不胜收,令观者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这“菊花如端人”的风采;这“高情守幽贞”的神韵;这“本性能耐寒”的气节,让秋天的菊花与重阳有机地联系到一起。
据说,晋代隐逸之宗、大诗人陶渊明一生喜菊爱菊,曾经歌曰:
芳菊开冰霜,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陶渊明与仕途绝交,隐居于柴桑,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据说:在一个天高气爽的重阳日,他登高回来后,坐于篱前的菊花丛中,摘菊盈握,乐然自赏,久久不肯离去,这菊,是他生命的知己呀!
正在隐然忘情之时,远远地来了一个白衣童子,是好友王弘打发来给陶渊明送酒的。
于是,陶渊明便在菊花丛中痛饮一场,酩酊大醉。
自陶渊明爱菊,人们也就把菊称为“花中隐士”,视为隐逸高雅的化身,也与深秋里的重阳节联系到一起,重九成了文人的节日。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的口《咏菊》道:“一丛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追溯菊花,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古代最早的典籍《礼记》与《山海经》中都有菊花的记载。
爱国大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歌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汉代南阳郦县有一个叫甘谷的长寿之乡,有条溪水两侧生长着野菊花,人们饮用这溪水,长寿的有一百二三十岁,早逝的都七八十岁,由之,世人有了饮菊花酒长寿之说。
如果说七夕是女性的节日,那么,重阳就是文人的盛宴,因为重阳登高,登高必赋诗。
古人认为九月九日,阳之极,日与月皆为阳数之最,故又称重九,“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九日假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
元代诗人张可久赋曲歌曰:“试登高先做重阳,篱落黄花,虀白橙香,隐语诗工,清尊酒美,胜地文昌。喜今日湖山共赏,怕别朝风雨相妨,归路倘佯。一片秋声,两袖岚光”。
这里的文昌,是指文昌宫,据说是古时文人雅集的场所,而这文昌帝君叫张亚子,在神话传说中是掌管人间功名禄位的。
(茱萸)
重九的习俗,插茱萸,簪黄花,食重阳糕。“糕”与“高”谐音,寄意步步高,是一种美好的祝愿。而插茱萸,是消灾去疾,这源于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说有个叫桓景的人拜费长房为老师,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这天,汝南(桓景家居汝南)一带将会有大灾难,你让亲属马上缝口袋(囊),里面装上茱萸系到胳膊上,重九一早登高饮菊花酒,就会去灾延福。桓景按照老师的分付,带茱萸囊,全家人登山。日落后回来,发现家中的牛羊猪狗鸡鸭都死了。费长房事后告诉他:这是家畜代他们而死”,于是,自此重阳节有了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的习俗,到了晋代改为把茱萸插在头上了。
唐代诗人郭震诗中道:“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也是说这一习俗。
王维有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据说这茱萸驱邪避恶,入药能滋补肝肾,涩精止汗。
古时,文人十分重视重阳,而如今,重阳渐渐被人淡忘,人们居住在城市的钢筋水泥的爱巢中,封闭着自己的情趣,早没了古人的雅兴,登高也是一种奢望。
思量没有喧嚣,没有尘埃,没有名争利索,没有装腔作势,精神得到静穆,身心得到释放,这是可望不可及的大境界。
人流嘈杂的今天,趋之若鹜的虚荣,灵魂都被物质所染,君子与不君子,淑女与不淑女,谁又能洞晓真伪。
重九,孤独地去登山,寻那野菊开放真好。
【作者简介】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