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皆有湿气,尤其是我国南方,故湿症及杂病夹湿极为常见。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有内外之分,机体感受外湿致病或者某些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湿阻碍气机而致病。
外湿为六淫之一,内湿多因脾胃功能失常而生。外湿常由于大气中雾露雨湿过盛,或居处卑湿,潮润,涉水冒雨,衣湿裹身,长期水中作业等,在正气虚弱情况下,湿气容易侵犯人体造成疾病。
内生之湿,多由于饮食不洁,过食生冷寒凉,肥甘厚味,或饥饱失常,劳倦太过,耗损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调,水谷不化精微而转生湿邪,阻滞气机所致。
湿邪侵犯人体的部位非常广泛,可以侵犯人体的肌表、经络、关节,亦可侵犯人体内脏,还可伤害人体头部、上肢,也可以伤其腰膝、下肢。
湿性黏滞,其中一方面是指湿邪致病后病程缠绵。因湿性黏滞,容易阻碍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胶着难解,故湿邪为病,起病隐匿缓慢,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
因此,湿邪为病不是一种治法、一个方药所能见效的。湿邪往往与它邪合并致病,故临床中表现出种种矛盾的症状,导致病情复杂,病程缠绵,治疗上比较困难。例如风寒湿痹,痰饮,黄疽,泄痢等等,都是湿邪与它邪合并所致,均不能以一方一药而求速效。
风湿为患
表现在肌表经络的证候可为头痛而重、骨节疼痛、走窜不定、湿疹、水疱等;表现在肠胃的证候则为肠鸣腹痛,泄泻,清稀如水等。
寒湿为患
表现为全身疼痛,以关节痛为重,遇热则缓,遇冷则剧,行动不便,无汗,便溏,或见四肢浮肿。若寒湿之邪在头部,以头痛,鼻塞为主;若寒湿积在小腹,则可出现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等妇科疾病;若寒湿留滞腰背部,则出现腰酸背痛,腰膝酸软等症。
湿热为患
表现为四肢关节红肿热痛,触之痛甚;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发热心烦或身热不扬,胸闷不适、体弱倦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口渴自汗;眼筋红赤;大便燥结或黏滞,小便短赤等症。
风湿痛病多为风寒湿痹,或为三邪郁而化热,以及感受湿热外邪而致,故风湿痛的饮食多选用驱风、散寒、化湿、温通之品,宜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并含丰富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的食物为主,忌生冷、油腻、刺激、厚味之品。
不同的湿邪该如何调养保健,祛除湿气呢?有以下建议:
风湿为患者
●宜用葱姜等辛温发散之品及茯苓、薏米、扁豆等利湿健脾之品。
●用食指和中指分别按住风府穴和风池穴,用力按揉100次,至有酸胀微热感即可。每天重复2~3回,长期坚持。
●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出汗,既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也可以去湿气;夏天尽量少要开空调、风扇,避免冷风直吹。
寒湿为患者
●宜用胡椒、干姜等温热之品及茯苓、薏米、扁豆等利湿健脾之品,而禁忌生冷。
●中药水泡脚(老姜、肉桂、牛膝、秦艽、泽兰、桑枝、独活等),以散寒除湿。中药泡脚一般使用木质材料的泡脚桶,这样吸收药物的效果更好;中药泡脚水温度控制在40摄氏度左右,深度要没过脚踝。一般泡脚30到40分钟即可,泡脚后要注意脚部保温。
●两手交替用中指以轻柔力量慢慢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及涌泉穴,也可用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需长期坚持。
湿热为患者
●药膳宜用黄豆芽、绿豆芽、丝瓜、冬瓜等药食物,不宜吃羊肉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拔火罐是一个祛除湿热的好方法,火罐的温热效应能使人体内的湿和热很快地由皮肤透发出来。在背上脊柱两边背俞穴上拔罐,可以把体内的湿热吸出来,达到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的功效。
●对手肘部的曲池穴每天做做按摩,用拇指或者是中指指端来按揉,每次1~3分钟,每日按摩1~2次。这样做可以起到疏风解表、清热利湿的作用。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