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及高尔基(1868-1936),稍有年纪的,是不会有什么陌生感觉的,这种感觉源自一种群体的历史记忆。事实上,高尔基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俄罗斯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时期。高尔基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切身体验过底层人的苦难。正如鲁迅所说:“他只上过2年学,完全靠自学成才。他的一生,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
高尔基是我最早读到其作品的外国作家。
还在童年时期,我就读过改编自他的自传三部曲的连环画。比常见的小16开杂志小了一半的开本,画面占据了每一页的大半面积,只在画面的下方有两三行文字说明。每一本书都不厚,相对于高尔基原著,我读到的连环画,要精简了许多,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太缺乏书籍了,而高尔基讲的故事,苦情、温暖、励志等等在今天看来畅销的元素一样都不缺——原来,所谓畅销,有着其不变的内核——它们自带的强大无比的吸引力,让一个孩子将几本连环画看旧了,看卷边了,看得面目全非了,因此也就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记忆中。我为《童年》中丧父的阿廖沙随母亲回到外祖父家后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啜泣,我为《在人间》中因为外祖父家横遭灾祸10岁的阿廖沙不得不去当绘图师的学徒、轮船上的洗碗工、圣像作坊的徒工而备受欺侮的凌辱而悲伤,我为稍稍长大的阿廖沙终于可以自主地到喀山的贫民窟、到码头这样的“社会大学”而感到欣慰,因为在那里,阿廖沙接触到了革命团体、读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而这些,成就了高尔基,谁不知道,《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其实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
再度接触到高尔基的作品,就是在语文课上读到的高尔基散文《海燕》和《鹰之歌》。两篇至今还在我们语文教材里的散文,不知道让多少原本就血脉贲张的青少年更加热血沸腾,所以,上高中、上大学、做了老师,不知道听过多少回他或她站在简易舞台上,面孔因为豪情万丈而涨得通红,开始朗诵:“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海燕》《鹰之歌》的朗诵声中,我觉得我应该读一读高尔基的三部曲了,对,是读,而不是重读。那时候我已经弄明白,读原典与读“人家嚼过的馍”之间的差别,那是在看过据说改编得非常成功的电影《复活》以后,与脑子里的小说《复活》对照后悟出来的,由此及彼,我想,只读过改编成连环画的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怎么好意思说自己读过那三本小说?
可是,1984年,西方思潮开始汹涌地冲击着大学中文系,卡夫卡、福克纳、卡尔维诺以及马尔克斯,成了我们更愿意挂在嘴上的外国作家,读没读过他们的作品,成了你还是不是一个文艺青年的标识,在那样的环境下我还坚持要去阅读高尔基,怕是要被同窗好友哂笑落伍了吧?
将高尔基的作品一搁就是近10年。30岁在即,经历过求学路上的挫折、求职路上的挫折等诸多不如意后,那天站在讲台上给我的学生讲解《海燕》与《鹰之歌》,散文诗里那激昂的、不畏惧疾风暴雨的情怀,不知为何在那一刻竟让我面对学生潸然泪下。看着学生们不解我意地望着我不知所措,我告诉他们:“到了老师这样的年龄,你们就知道《海燕》与《鹰之歌》有多么好,所以,背出来吧。”那是说给学生听的,对自己,我则在心里念叨:欠高尔基一次认真阅读,文本就是他的人生三部曲。
这一次,我排除干扰地认真读完了《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深深地感悟到,幼时通过连环画阅读到的高尔基,捡拾的只是高尔基作品里的皮毛亦即故事情节,而高尔基人生三部曲的精粹,是作家通过故事传递给读者的那种对精神世界不懈追求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一度被我认为已是明日黄花,可是在我遇到人生的瓶颈时,倒还是高尔基的三本书,告诉了我应该怎么办。
那以后,纷至沓来的关于高尔基的评价,也曾经扰乱过我的判断,可是,那一本《不合时宜的思想》让我坚定地认为,哪怕世人再怎么低估高尔基的文学价值,他也是我心中毋庸置疑的大文豪,他的《母亲》让我学会了去寻找周围平凡女性身上的光泽,他的《伊则吉尔老婆子》让我懂得了怠惰地对待生活的后果。贵为一个杰出的男性作家,从自传体三部曲开始,高尔基就一直在自己的作品里宣示着他对完美女性的界定。他形象的说明,总在默无声息地左右着我的人生选择,仅就这一点,我享受高尔基是我心中永远的丰碑。所以,2016年我有机会踏足俄罗斯,抵达莫斯科后,去过托尔斯泰在雅斯纳亚·波良纳的故居后,就到处询问在哪里能找到高尔基的遗迹?出乎我的意料,90后的俄罗斯小姑娘迅速地回答我:在红场。
就文学家而言,高尔基之前,有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与高尔基同时期或之后,有布尔加科夫、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阿赫玛托娃、艾特玛托夫……但这个90后俄罗斯小姑娘,却能脱口而出高尔基在哪里。她的反应让我羞愧,因为在站到红场列宁墓外高尔基塑像下之前,我以为,相对于滚滚向前的世界文学而言,俄罗斯文学落伍了,高尔基也落伍了。这个俄罗斯的90后用行动告诉我,文豪这个称号高尔基是当之无愧的,他塑造的外祖父、外祖母、母亲、伊则吉尔老婆子等女性形象,到什么时候都是世界文学丛林里的瑰宝。
2017年1月,我和朋友们去俄罗斯的远东城市伊尔库茨克看贝加尔湖里的蓝冰。蓦然走进大白天气温都低达-20℃的伊尔库茨克,那彻骨的寒冷让我兴奋,就滑溜着在伊尔库茨克街头到处逛,居然在街头遇到了高尔基,当然,是这位俄罗斯杰出的文学家的塑像!要知道,伊尔库茨克距离莫斯科可有4000多公里。2017年俄罗斯远东之行给我的惊喜,不仅于此。
利斯特维扬卡小镇,离开伊尔库茨克有半小时的车程。小镇地形狭长,与美丽的贝加尔湖只隔着一条蜿蜒的小道。镇上的居民告诉我们,这条小道是小镇通向外面世界的唯一一条大路,“记住了,叫高尔基大街。”那一刻,我真心感受到,俄罗斯人民有多么热爱他们的作家、文学家高尔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苏联到俄罗斯,不少地方的地名都变更了,高尔基大街,却依然在利斯特维扬卡小镇引导着那里的人们走向远方后,又怎么回到家乡。
(作者系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学生媒体发展中心副总编)
新媒体编辑:李小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