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班就焦虑,烦躁不安,心跳加快?经常在工作中忽然厌倦了眼前的一切?因为一点小事就易怒,丧失对工作的支配感?
1. 若频繁出现以上状况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了解两个专业名词:职业倦怠和职业紧张,前者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而产生的心理综合征。后者是指个体所在工作岗位的要求与个人的能力、资源或需求不匹配时,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若持续存在可导致身心健康损害。职业倦怠是职业紧张的早期心理反应。
2.哪些工种容易存在职业倦怠和职业紧张问题呢?
涉及的工种主要有医务人员、驾驶员、消防员、教师以及其他高强度脑力工作人员等,其中医务人员已成为职业倦怠和职业紧张的“重灾区”。国内关于职业紧张的调查发现,在医务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中职业紧张和职业倦怠发生率可达到38%-44%,国外相关研究也显示,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达35%,远高于一般人群。医疗卫生工作具有任务繁重、责任大、风险高以及工作时间不稳定等特性,使得该职业成为职业紧张的高发人群,尤其在目前新冠疫情形势下,部分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剧增,感染风险高以及伦理冲突等问题,继而引起疲劳、抑郁、倦怠等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
3.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识别职业倦怠和职业紧张呢?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心理反应:工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下降、焦虑、易疲倦、易怒感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
(2)生理反应:躯体不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睡眠障碍、机体免疫功能抑制;
(3)行为表现:怠工、旷工、酒精依赖、药物滥用、食欲减退、敌对感、效率低下等。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还可以导致身体随之进入疾病状态。比如长期的紧张和焦虑可能引发消化性溃疡,众所周知,胃肠道是有“情绪”的器官,并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肌肉-骨骼疾病或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生。
4.职业倦怠和职业紧张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影响职业紧张的外部物理因素包括振动、高温和噪声等不良工作条件,以及工作场所不安全感、工作场所文化等;内部因素主要有性格(主要是A型性格)、性别、年龄、学历等。
5.如何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和职业紧张呢?
虽然职业紧张“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但是切实落实好“四方责任”,职业紧张也是可防可控的。研究显示,医护人员获得的组织支持感、工作回报和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职业倦怠程度越低,而工作要求和对工作的付出越高,职业倦怠程度也就越高。
为减少职业紧张和疲劳,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用人单位作为责任主体,可定期开展职业紧张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适应能力和抗挫败感、开展相关的职业心理咨询和援助。
除此之外,主观因素也至关重要,劳动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加对工作内容的兴趣,提高心理健康意识,积极寻求心理支援,提高工作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缓解职业紧张。
一切为了劳动者健康!不仅是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要关注心理健康,给予人文关怀,降低职业紧张水平,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
(来源:职业卫生所)
来源:武威疾控微信公众号